國常會再提優化房地產政策,釋放什么信號?
譚浩俊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9日,金科股份、碧桂園、奧園集團等30余家房企項目已入圍“白名單”,一些項目的燃眉之急得到緩解。按照此前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的介紹,已有31個省份312個城市建立了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報送“白名單”項目6000多個。截至2月底,商業銀行已經審批貸款超過2000億元。
所謂“白名單”,說到底,就是給房企一種新的輸血方式。所不同的是,這次的“白名單”,需要按照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要求,將支持企業變成支持項目,并對入選項目設定條件和標準,達不到條件和標準的,就不會作為“白名單”項目報送給銀行,自然,也就無法得到銀行的資金支持。即便確定為“白名單”項目,如果銀行不認可,也難以從銀行獲得資金。就是說,房企要想獲得銀行資金支持,需要經過融資協調機制和銀行兩道關,且任何一道關都能將房企擋在銀行貸款的大門之外。
房企走到這一步,并不令人意外。俗話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在房地產市場火爆的時候,房企應當想到,市場不會永遠這么火爆,不能永遠都過花天酒地、花錢如流水的過好日子,而要學會過苦日子、過勤儉辦企業的日子。但是,在錢來得比從地上撿還要方便的情況下,有幾家房企會有危機感呢?又有幾家房企考慮約束自己的負債擴張行為呢?即便像萬科這樣歷來比較謹慎、穩健的企業,也沒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負債擴張沖動,變成負債累累的企業,以至于市場出現變化后,仍然抵擋不住市場低迷帶來的資金鏈風險。其他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都出現了資金鏈斷裂風險。
解決問題的難點是,由于相當一部分房企負債大到了很難“倒”的地步,導致決策層和管理層無法用市場手段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解決房企的負債問題,只能繼續用“救”的方式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化解房企資金鏈斷裂風險。于是,房企似乎又看到了繼續負債的希望,一些房企也忘記了自己的基本職責,不想用降價售房來回籠資金,而是仍想死杠房價,地方政府則為了自身利益,幫著房企護價。只是,這次的購房者太果斷、太堅定了,他們用強大的耐心與房企進行了正面對抗,導致房企逐步敗下陣來,普遍出現了資金鏈斷裂風險。
資金鏈出現風險了,自然,也就讓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擔心增強了,所謂的“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概念也就出現了。什么叫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不就是政府出面幫房企協調貸款、協調資金嗎?但凡房企有一點信用,銀行也不會斷貸。之所以斷貸,不就是房企信用已經落地,銀行無法再給予信任。于是,聰明的管理者就把房企融資從企業化整為零,縮小為項目融資,以項目為單位給房企融資,并取名為“白名單”項目。實際上,誰都知道,這不過是換了一件馬甲,或者加了一件馬甲。而嚴峻的事實是,此前的“保交樓”貸款,已經大多變成動彈不了的資金,躺在房企的商品房上。
這也意味著,地方政府、銀行和房企,特別是房企必須清楚,融資“白名單”絕不是解藥,而只是止痛藥,只能幫助企業緩解資金緊張的疼痛,卻無法解決企業的資金鏈緊繃的病根。要想資金鏈不斷裂,只有降價售房,別無他法。這其中,政府職能部門必須有大局意識,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拼命讓銀行給房企放款。即使是“白名單”項目,也要慎之又慎。6000多個“白名單”項目,一個項目1億元,也要6000多億,更別說這些項目怎么可能1個億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把每個“白名單”項目的問題都解決好,該是一筆多大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只要房地產市場不步入正常軌道,多半會繼續成為“死錢”,會讓銀行面臨很大風險。
所以,開設房地產項目“白名單”也要慎重,要慮眼下、思長遠,不能只考慮當下。銀行則要把好關,切不要見了“白名單”項目就放款,風險很大。房子銷不出去,資金周圍效率會越來越低,資金沉淀也越來越嚴重。最關鍵的手段,應當是倒逼開發商降價售房,哪怕虧本,也比盲目開設“白名單”、給房企放款好。中國的銀行,已經承受不了房企造成的風險壓力。
小于施主
雖然新聞標題上用“重磅”字眼標出,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兩年來國常會討論房地產市場問題,給房地產定調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隨著這兩年房地產市場的衰退,樓市萎靡,各個大中城市房價都在下降,樓市問題在國常會上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最近一段時間的態度基本上都是要保障樓市正常發展,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這次定調也一樣,并沒有太多的增量信息或者新的政策,不管國常會定調如何,現如今各大城市已經緩慢放開限制性政策,就算這樣也抵擋不住房價下調的步伐。
在水一方
這次不一樣,房地產政策將迎重大調整!看關鍵詞,“系統謀劃”,“激發潛在需求”,這些提法都配得上重磅兩字,說明看到了市場發展的態勢并定調改革思路,看到了過去的政策還有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房地產政策組合。辦法總比困難多,謀劃一定有良策,比如研究放開限購限貸,促進改善型需求,加大按揭信貸支持力度等,將為市場帶來一股動力,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