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匯基金去年賺了2127億
東木
香港外匯基金就像老司機,2022年可能迷了路,虧了2054億,但2023年咱們開啟了高速模式,直接狂飆到2127億又追了回來。這就像是,剛被生活給打倒,下一秒就站起來。港股雖然摔了一跤,但咱們的債券和股票組合還是穩,保本先行、長期增值的投資基調。主要投資策略是分散化的全球投資,里頭包含了債券、股票和一些金融衍生品。
這次金管局賺到的2127億里,主要是債券投資收入,而債券的投資主要得益于投資的美債收益持續上升帶來的巨額收益。23年美國國債最高跑到了5%+,一些優質企業的債券也緊跟國債,像蘋果的公司債利率也都高達5.5%。
其實不只去年,香港金管局的這支外匯基金過往戰績也十分能打。過去20年只有兩年是負收益的,并且絕大多數都實現了5%以上的投資增長。而且這個外匯基金的事跡大家應該都有耳聞。可以說,香港多次生死攸關的關頭,匯率、股市的穩定靠的都是這一支外匯基金。最有名的當屬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索羅斯狙擊香港,港府就動用了外匯基金,成功穩定了香港金融市場。
夜月沉星
去年港股跌成那個樣子,還可以掙這么多,不錯了,比國內的各種公募基金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張學峰
第一,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制定與執行,比市場感覺的,或者市場各方分析的,要更加復雜一些。這項復雜性不僅體現在數據模型的測算上,還有政策的主觀性與市場需求側的契合度問題。
第二,就業政策與平均工資也存在關聯關系。政府擴張經濟規模可以增加就業,而降低平均工資水平同樣可以增加就業。一張大餅攤的更薄或者一份蛋糕切的更細,都可以解決更多人的需求問題,而單個需求量是可以有彈性調整的。
第三,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應該更注重治理能力的發揮,這也是投資標的估值高低的主要定價標準,是確定投資取向的依據。治理能力可以提高軟環境的估值競爭能力。
第四,全產業鏈的創新,一是產業鏈的完整性,二是產業鏈的定價結構,三是產業鏈的技術運營層次,四是產業鏈對資源的覆蓋能力,五是產業鏈成本的控制能力,六是產業鏈相對于市場的適應性和引領作用。
第五,資本新規下的風險計量,要突出內部治理的實用性和外部制約的價值導向功能。《巴塞爾 3 改革最終方案》,需要降低風險計量模型的復雜度、提升風險敏感度和可比性,并且設計出結合國內銀行業發展實際的差異化的計量規則。
第六,普惠金融應該抓住市場機遇及時做出政策調整,業務內容需要在低成本和風險可控之下運行。普惠性意味著普適性,要具備滿足不同階層不同需求人群的服務功能。這需要多方機構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第七,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的本職專業是對金融史和金融危機應對策略的研究,他的理論與實踐至今仍然影響著美聯儲。從美國目前經濟金融形勢和發展需求看,2024 年下半年將是各方博弈最激烈的階段,在利率政策和信貸政策的調整應對之外,還需要把內部的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協調關聯起來考慮。從逆周期的角度,如何熨平 2024 年下半年至 2025 年上半年的經濟波動,實現金融穩健和財政有序擴張,是需要關注的大問題。其中如何保證資金運用的精準和效益是關系到決策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