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一本科生轉學至雙非院校
譚浩俊
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網公示的8名高校大學生擬跨省轉學的信息,引發關注。其中,1人為轉入、7人為轉出,涉及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所高校。特別是清華大學,不是轉入,而是轉出,且轉入的學校為“雙非”學校,尤其受人關注。
眾所周知,學生在校內轉專業,已是常見的事。一些學生在報考時,由于分數、眼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沒有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專業,于是,一年之后,學校開放了學生重新選擇專業的平臺,允許學生重新選擇專業。雖然需要付出一定經濟代價,但是,對學生來說,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是愿意接受的,家長也愿意掏這份錢。因此,很多學生在分專業時,都做了新的選擇,以至于有些比較吃香的專業,出現了人滿為患現象,迫使學校必須再度設置轉專業門檻,譬如一年級的學習成績、平時的表現、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等。
在學校間轉學,倒是不太多,尤其是從公認的好學校轉向相對較差的學校的“逆向轉學”更是少見。即便發生,也是相差不是很大,且轉入的學校專業更好。譬如211學校向211學校轉、985學校向985學校轉等。從“雙一流”學校向“雙非”學校轉的現象,幾乎沒有發生過,更別說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學校向“雙非”學校轉了。
然而,今年的北京轉學市場,確實出現了清華大學學生向“雙非”學校轉的現象。一名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轉到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很多人認為,這名學生不是學習跟不上,就是身體出現狀況了,不然,不會放棄清華大學而去一所“雙非”學校。
一般理解,確實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像這名學生,考進清華的分數是700分,而杭州電子科大的錄取分數為629分,相差71分。這種差距,在高考中是非常懸殊的,能夠被清華大學錄取,也是萬人望其項背,怎么說放棄就放棄呢?也許,一句老話更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能不能在清華好好地學下去,并能在今后得到更好的發展,發揮自己的才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大學的文憑,只是一塊敲門磚,可以幫一個人進入到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某個單位的大門,進門以后能否有令人滿意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張朝陽、武漢大學的雷軍和畢業于杭州師范學院的馬云、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的任正非,從文憑上講,含金量應當相差很大吧,但是,最終事業上的成就,應當不相上下。甚至馬云的成就比張朝陽強,任正非的事業比雷軍更具影響力。這就告訴我們,上什么學校,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通道,擁有什么樣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沒有把握機會和掌握機遇的本領,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逆向轉學”來說,至少開辟了兩條曾經被封閉的通道。一條是,學生的個人思維通道,一條是教育的體制通道。就前者而言,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人往高處走,都是單向思維,都覺得從差學校向好學校轉、從普通學校向重點學校轉,是最符合共同心理的,也是人生奮斗的主要目標。從好學校向差學校轉、從重點學校向普通學校轉,就是墮落的表現,是不求上進的表現。特別像從清華向“雙非”學校轉的行為,更可以認為是“大逆不道”,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所有對其充滿希望和期待的人。
也正是這種思維,把很多原本可以學得更好、更能發揮個人專長和特點的學生,固囿于有名無實的學校中,學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最終影響了他們的才能發揮。如果所選擇的學校和專業,都是自己最喜歡的,豈不更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特點,更能讓自己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講,“逆向轉學”算是給所有學生打開了一個思維的窗戶,可以讓更多的人去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選擇。
從后者來講,既然有學生愿意通過轉學選擇自己更加喜歡的學校和專業,對教育部門來說,就應當積極支持,特別是“逆向轉學”者,更應當積極鼓勵,讓他們解放思想、開放思維,到自己最喜歡的學校去學習、努力,就像大學畢業生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一樣,不要再有體制障礙、機制阻力,把轉學的大門開得更大、把轉學的門檻放得更低。高考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在轉學方面妥善處理與解決。如此,對學生來說,選擇的空間就會更大,成才的概率也會更大,學習的能力就會更強。
南城樵夫
對這份轉學名單,我倒是有不一樣的想法。雖然大家都盯著這個從清華大學轉入雙非院校的,但是難保轉學學生就是不喜歡自己在清華的這個專業,為了自己心儀的專業或者希望離家近一點轉去雙非院校,應該是很好操作的,哪個雙非院校會拒絕考上清華的學生呢?倒是那些從比較普通的學校一下子轉入985或者明顯好于原來院校的例子,則更應該注意,這其中是否會什么其他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