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豪門入主蔚來,影響幾何?

張國防
東亞的蔚來和中東熠熠生輝的資金和新能源市場的投融資,正是開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注腳之一。
怎們說都有些始料未及,原本蔚來的關注點在歐洲,起初之時的蔚來青色放在歐洲的賽車道上是其進入市場的亮相方式。同樣,國內車企的幾乎所有關注點,一直也在歐洲,上一周期的名爵、榮威、沃爾沃、蓮花,還有趕了個尷尬尾市的寶沃等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當大部分人慨嘆黃粱一夢、海市蜃樓的新冠三年時光時,突然發現倍為詬病幾十年“市場換技術”的汽車市場換道熱鬧起來,新能源汽車、汽車零配件市場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更是占據話題市場十有八九,這是市場期望和消費者剩余啊,難得可貴。
然后,中C汽車整車出后份額全球第一了,汽車零配件市場返銷歐洲了,鋰電池市場、儲能市場全球橫掃了。日本汽車行業一直還沒悶過彎來,就像當年一位日方投資合伙人有次來北京會議悄悄自己安排了兩小時時間專程北京天津整個來回體驗一下高鐵的真實性,坐在辦公室里那表情有些恍如隔世。
韓國更別提,歐盟也驚愕,俄羅斯享受著實惠,美國暫且不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身邊在德國大眾工作的德國朋友是這樣一個時代洪流的影響者之一,因為大宗中國的業務結構變化,以及利潤率趨勢,導致人員安排、薪酬結構人民幣化等,連帶著德國社會保障等綜合相關因素,只好舉家回德國。
借用RAND公司FY2020年的報告《中國大戰略:趨勢、軌跡與長期競爭》China’s Grand Strategy:Trends,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中所說:
盡管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但中國仍然將在2030年后的某個時候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至于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或挫折,基于過去的經驗,中國在應對危機時,能夠熟練組織、實施計劃并最終克服危機。
報告認為中國的總體科技戰略創造了更有利于創新的條件,包括改善高等教育系統,重組研發機構官僚機構以提高組織效率,進而解決科技人員素質之類的制約因素,以及鼓勵風險投資等精準金融策略。
科技的創新以及中國科技某些領域在有利于中國工業從漸進式創新轉變為破壞式創新,發展出高附加值制造業的市場。
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清潔技術領域,與航空航天、5G/6G通信技術等,正是這樣的邏輯、節奏和引擎的邊際效用。
上述是高質量發展范疇,高水平對外開放,正是應了“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很多人操心和擔心某些產業遷移到東南亞、印度、墨西哥時,那是第一輪改革開放的成果,且不說遷移過去的產業一部分也是中資隨著過去,以及除了上述市場還有一部分遷移到中C中西部,這里的“高水品對外開放”,是新一群人、新一代人接過了開放的棒。
全球氣候議題下,中東需要清潔技術行業,更需要清潔技術在全球的投資;
中東自己的生活也需要自己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他們需要中C的新科技杠桿參與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 --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的,對,這后面相伴而行的,正是金融和貨幣,從氣候貨幣,到儲備貨幣。
中東的安全需要基于自身的邏輯和思考;
所以中東的新一代政治家說,自慮給予自由,自律給予自由,自綠給予氣候議題下的面向未來的自由空氣。
于是的,文化層面上的波斯、伊斯蘭與東亞儒家煮茶論道了,拜火教的小昭回到東土再會張無忌了,帕米爾高原兩翼的新月沃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和沖擊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巴比倫和黃河長江東亞大平原的華夏握手了。
這也是那句從“太平洋足夠大”拓展到“地球足夠大”的意涵。
不得不說,這是新一代中C外交戰略整體上的成功:
以“新型大國關系”重塑中美關系為核心;第二層次是具有強制性的周邊外交,第三層次是睦鄰外交(亞太地區);第四層次為雙贏外交(世界其他地區)。
以“利他”,以“尊重”,不僅與絕大多數國家保持了良好關系,同時還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和整個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尤其是在亞太地區之外的國家,認可中國的崛起與經濟增長對全球是有益的。
也所以,時下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第一項重點工作,而擴大內需則退居次席。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正在從需求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誠然,寒冷的冬季、持續的零下十幾度,站在街頭巷尾,凍的人直哆嗦;最近已經接到十數個資金流斷裂的電話,訂單就在那里,但就是沒有現金在產業鏈中流動;有些現金,也趕快還貸、還債 -- 正是眼盯著通縮,資產負債表縮表的經濟學家們的話題,以及也真切切的冷冰冰是太多家庭、太多人、太多機構冰徹骨的寒,當然也包括自己投資的一些項目資產。先立后破,實屬不易,誰又不是在苦難中開創新紀元的呢,沒有水盡山窮,宏觀上就沒有結構性進階的邏輯和系統動力以及結構性引擎。
太平洋的東岸之于這邊不亮,西面的中東亮。蔚來名字起的好,昭示著未來在望。
第四次工業革命V4.0范疇的開放、新質面前,作為個體,如果是實業,只能自己改變進階,結構性大浪淘沙。
投資而言,這正是投資組合的結構性系統動力、網絡方程式特征,以及網絡效應。
===

money-game
對于蔚來這種“買一臺車虧20萬”,且要不斷擴張規模以滿足銷量增長的新勢力車企,股權融資恐怕是唯一的可持續發展手段了。
但好的是,蔚來現在的股價并不高,最新美股的收盤價只有8.35美元,而給大投資者的7.5元還算是打了個9折。要知道,蔚來曾經的股價一度高達66美元,而在2020年的幾次融資中,投資者進入的股價分別為39美元和17美元,如今看來可謂是血虧。
每次增發,現有股東的權益都會有稀釋,李斌也許并不會在意自己是不是第一大股東,他只要能夠牢牢掌控這家公司就可以了。據說,蔚來汽車采取的是比較有特色的ABC股三層架構, 李斌持有大量的高投票比例股票。此前有披露顯示,李斌持股為10.5%,卻擁有44.2%的投票權,因此這個比例的下滑還不至于喪失掌控力。

新分析
@張國防 蔚來的那個老板當初說馬斯克不行,結果果斷被對方用事實回應自己的錯誤判斷,在你的分析里卻成了蔚來大有可為,2030是不遠,但是我擔心的是中國提前未富先老,就業問題以刻不容緩,人才流失嚴重,原來的經濟主動力房地產已經是淚如雨下,而人均收入卻一直沒有多少提升,消費內循環遲遲不盡如人意,外資較多離開,那么我想請問作者是怎么判斷我們在30年后可以彎道超車?

斬停
懂得cash out是很成功的事兒。想想當年的張旭豪,至今仍是創業者羨慕的對象,不是因為他賺了多少,而是因為他及時cash out,而且全是現金。同樣的,還有摩拜單車的胡美女。更別提大家都仰望的段永平了。
另外,說明NIO的技術受到中東資本的認可,他們應該是全球進行資產和技術對比過的,可不是冤大頭。
恭喜斌哥,何況人家不是最大股東,仍然有公司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