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滴灌通模式引發的爭議?
王磊Sans Wang
滴灌通的模式最近成了資本圈的一個熱點討論現象,對此有很多不同維度、不同角度的肯定和批評聲音。
滴灌通本質上還是一個金融創新的產品或者是衍生品。
對此,我有兩個維度的解讀供大家參考和分析,不足之處,請多指正。
1、金融產品創新的“度”和“邊界”在哪里?
對于金融產品的創新,無論是行內外人士都會褒貶不一。
不可否認,任何一種創新的金融產品必然有其合理一面,也有其風險和不完善的一面。
那么,一個需要評定的問題出現了?
金融產品創新的邊界和度在哪里?還是說,這種產品創新就是像科技產品一樣?設置邊界和度就是限制其發展?
其實,金融產品本質還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一種經濟模式。
在這個前提下,金融產品創新必須有一定的邊界——監管邊界、創新邊界和投資的邊界。
這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和反壟斷一樣,當企業大到一定程度了,出現了規模不經濟了,這個時候必須反壟斷。
金融產品創新也許也應該這樣,當創新的金融產品和衍生品對整個社會也出現了規模不經濟,也許也應該設置一個邊界。
2、金融產品創新的初衷又是什么?
金融產品是為了整體社會實體經濟服務,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服務,這也許是所有金融產品的“初衷”。
但是,金融產品過度創新一直以來也是全球經濟危機的導火索,從1997年到-2023年,我們仍然記憶猶新。
所以,還是一個靈魂深處的問題——滴灌通這種產品的出現,到底是為了什么,“初衷”又是什么?
也許,需要一個深入骨髓的服眾的回答。
蘭香
目前看到的最理性的評論:
滴灌通模式算不算金融創新,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其做是非論斷的時候,不妨換不同的視角看問題:
1、存在即合理,人或組織的趨利性都是樸素且直接的。市場既然有接受這類產品的案例,說明對其合理性的研究就有存在的基礎。
2、金融本身只是市場和商業的一環而已,既不必神圣化,也不必妖魔化。如果任何一種金融模式或金融制度的出現,市場都習慣性地去扣一頂所謂普惠金融或者放貸吸血的帽子,只能說明這個市場本身還欠缺理性。
3、制度創新往往有滯后性,這個是正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新事物成為社會常態之前,可能有不斷試錯,可能有百家爭鳴,甚至可能有流血犧牲,這些都應當客觀看待、理性對待。
4、我們懷著美好愿望的同時,也必須不能否認人性的貪婪。只有金融工具和市場情感建立足夠的相互尊重,真正的金融創新才會脫穎而出。
所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讓爭議的聲音再多一些,讓參與者的思考更多元化一些,對市場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內心還是真誠地希望中國金融市場有創新、有發展,至于滴灌通模式會不會成為這當中的一個注腳,可能最終要交給未來去判斷了。
引領Manuel
滴灌通的模式很簡單,就是現金流折現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將線下店鋪的每日營收比例進行分成。比如,合同約定20萬的投資額度,投資期限4年,回本周期和后面幾年分成比例還可以不一樣,4年到期后,滴灌通不管是回本、盈利還是虧損,門店都不需要償還20萬的投資款。滴灌通最大的問題是從供應鏈金融切入線下小店的生意,抓手不牢固,還有滴貫通投的小微店現金回收有很大風險,店主完全可以跳過或繞過這個回收結算系統,采用很多種收款方法,對滴貫通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很大的 Bug,至今沒有更好的方法規避
謝瑞佳
雖然宋向前言辭比較激烈,還連續兩度發文,質疑滴灌通就是P2P。但是滴灌通的創始人畢竟是李小加,李小加是港交所前行政總裁,可能沒有人比李小加對金融市場規則和法律更加了解了。所以這次李小加的回應看上去也是條分縷析,比較清楚明白,還是很有說服力的。金融市場本來是秩序中有混亂,有一定灰色地帶的,滴灌通本質是股是貸還是債,可能從不同角度看待的話,會有不同的結果,爭議的雙方只是角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