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股股民上半年人均賺3.9萬”?
閆妍
有些消息,第一眼看是疑惑,明白過來是憤懣,再思考思考還是無奈。
消息一出,大家驚呼原來炒股也可以被平均。事實上這個數據并不準確,因為這其中要剔除掉新股上市增加的4萬億市值,實際人均賺2萬左右。新股上市里面機構、私募、公募、外資,他們賺去的錢,怎能被平均到散戶頭上?
大家對人均賺錢的驚訝這么大,主要是因為年初那一波漲太猛,預期太高,接下來的調整變得很難受。然后是針對美股,日經指數,德國股市等創新高的對比心理導致的。
總市值能夠增加,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中特估,因為里面的概念股基本都是市值非常龐大的央企,這些央企對于整個股市市值的權重比較大,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這些央企的股價高峰出現在3月份,現在不少已經高位回調,但相對于年初,漲幅還是不小的。
現在經濟在緩慢復蘇,市場已低估是事實,還是要眼光看長遠一點。沒有一點逆向思維,或者樂觀精神,炒股是很容易心理壓抑的。
汪杰
周一,A股未能延續上周五上漲走勢,低開低走,截至收盤,上證指、深證指、創業板指和科創板指數等四大指數皆墨,滬、深兩市成交量也較上一交易日有所萎縮。近期,由于暫時沒有明顯增量資金入場,市場主要還是存量資金博弈,投資者信心普遍缺乏,主要依靠消息面進行投機炒作,板塊快速輪動,導致市場維持窄幅腔體震蕩。認真看來,近一個月以來,A股每周五個交易日基本保持“漲一跌四”節奏,給人一絲希望的同時,又很快讓人跌入深淵,看似有些許機會但是抓住機會難度卻很大,整體上還是延續下行趨勢。
事實上,自證監會、財政部和三大交易所聯合發布史詩級救市“四支箭”以來,A股未能與市場預期般形成市場反轉趨勢,已經注定市場在年內并不會有趨勢性行情機會,其原因何在呢?深思熟慮之后,分析主要由如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本質上還是目前宏觀大環境不甚理想。比起前幾次救市政策的“立竿見影”而且效果持續顯著,本次救市政策效應遠不及市場預期,其根本原因在于無論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還是國際金融市場環境,決定市場基本面偏弱,作為國內宏觀經濟的“晴雨表”,A股趨勢表現難言樂觀,加上面對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去年以來持續多次加息,世界經濟在滯脹中正在走向弱衰退,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已經開始見頂回落,A股自然很難獨善其身,因此,監管層面即使實施各種政策性干預刺激股市回暖也無力回天,充其量不過是一劑劑強心針而已,很難真正扭轉A股市場下行趨勢。
其次,深層次原因還是A股上市公司數量過快膨脹。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A股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5200多家,若算上B股、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公司數量,則接近10000家,目前美國三大股市上市公司總數約為7000家,美國股票市場已有200多年發展歷史,而中國股票市場自上交所成立以來不過33年,也就意味著我國股市30多年新股發行數量已經基本趕上美股200多年發展積累下來上市公司規模,況且美股中還有為數不少的非美國本土企業上市公司。中國在追趕歐美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的道路上,盲目過快發展特別是注冊制推出以來上市公司家數急劇膨脹衍生出諸多問題。
一方面“重數量、輕質量”的發展模式決定資本市場準入門檻大幅放低,雖然近年來證監會也在大力推行退市制度,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退市公司數量遠小于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市場快速擴容容易市場現有資金體量難以承載充分吸納,一旦市場賺錢效應減弱,場外增量資金入場效應快速衰退,同時疊加部分場內資金撤離,市場存量資金博弈愈發明顯,在流動性嚴重不足情況下,勢必導致市場消息面投機炒作成風,帶來大部分股票特別是缺乏熱點、基本面孱弱的板塊資金失血嚴重,換手率極低,流動性極差,如此負反饋效應下,部分股票長期“無人問津”,股價也是不斷下探創出新低,嚴重拖累相關板塊指數,使得A股市場主要指數部分失真,不能精確反映市場真實走勢。
另一方面,“重規模、輕質量”的市場準入規則,導致市場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過多質量低劣上市公司參與其中,極其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加上稽查機制和處罰力度不足,引發市場各種“投機取巧”,各種信息披露不實、財務造假、內幕交易等違規事件層出不窮,市場信任度極差,同時部分投機鉆營上市公司中實際控制人、大股東以及戰略投資者在浮躁心態影響下,其上市“目的不純”,大部分基于純粹圈錢套現,一旦上市后,瘋狂高位減持,不僅導致市場失血嚴重,而且這種行為嚴重挫傷廣大投資者積極性,目前沒有嚴厲處罰措施以儆效尤,導致監管公信力流失殆盡,在失望至極之下,投資者往往用腳投票,揮淚告別這個“傷心之地”,導致市場參與者和資金不斷減少,長期以往,市場自然每況愈下。
最后,核心問題還是A股公司公司競爭力嚴重不足。后2008年金融危機時代,美股幾乎一直處于上漲通道中,盡管2020年突發的全球新冠疫情和2021年美聯儲開啟多年來首次加息等重大事件對其走勢產生明顯沖擊,但是經過短暫調整后,不僅快速反彈而且甚至創出歷史新高。近年來由于美股長期處于歷史高位,唱衰美股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是事實上“一次又次打臉”在凸美股韌性十足的同時,也充分反映美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良好,特別是被市場稱為“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的增長型或科技股公司——蘋果、微軟、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和Meta Platforms更是以優異盈利能力傲視群雄,成為美股持續上漲得最大動力和穩定基石。反觀A股,除去六大國有銀行、三桶油、三大電信運營商、兩大電網等為代表的上市央企,作為創新和市場增長潛力的科技龍頭股屈指可數,僅僅比亞迪、寧德時代、金山辦公和中芯國際尚且一戰,其余諸如恒瑞醫藥、?三安光電、恒生電子、傳音控股等國內A股科技上市公司代表基本上都是“矮子里拔將軍”,其規模和盈利能力和國際科技巨頭相差甚遠,即便是諸如比亞迪這樣新能源汽車龍頭,近幾年來依靠國家政策紅利和新能源汽車賽道彎道超車機會,加上自身不斷努力革新,在國內市場已經獨占鰲頭,營業收入方面上已經趕超同為新能源汽車巨頭的特斯拉,銷量更是將其遠遠甩在身后,但是凈利潤卻不及人家1/5,肉眼差距清晰可見。作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與國外一較高下的行業龍頭尚且差距甚遠,由此可見,A股和美股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方面,確實無法相提并論,相較美股,A股目前在股價(估值)方面依然有調整空間。
另一方面,最近不少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在其公開研報中提出A股中無論主板(包含中小板)還是創業板(科創板)整體估值均處于歷史最低位,因此,A股市場并不具備持續下跌的基礎,反而擁有觸底反彈的動能。不可否認,近期二季度以來,A股市場持續出現調整,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創下2020年疫情全面爆發以來新低,科創板指數也是逼近歷史最低值,各個指數全面下行的背后是大面積個股股價整體下跌,但這并不是A股超跌估值低因而值得抄底的內在邏輯。毋庸置疑,“機會是跌出來的,風險是上漲去的”,盡管A股平均市盈率PE已經接近美股整體水平,但不要遺忘的事實是,現在美股估值是經過這么多年上漲后水平,現在A股估值則是經過十幾年大盤依然徘徊3000點附近裹足不前之結果,如今居然回歸到同一起跑線,顯然兩者高下立判。A股和美股估值成因的云泥之別,深刻凸顯兩者基本面特別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方面差距甚大,企業核心競爭力嚴重不足,大部分公司當前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根本無法支撐當前股價水平,市場唯有通過股價不斷調整修正其未來真實估值水平,這也是A股在面臨諸多不利外在因素,僅僅依靠監管政策刺激依然無法奏效的本質原因。
打鐵還需自身硬。近期監管層面在提高A股IPO上市和再融資審核標準、加大信心披露不實、財務造假和內幕交易等違規懲罰力度和嚴格規范大股東減持行為等方面已經出臺若干措施,部分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但是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A股市場若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特別是大盤指數能夠反彈甚至反轉,依然需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支持產業發展各種政策,“苦練自身基本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不斷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才能從內到外實現公司整體本質性飛躍,由此帶來A股市場全面復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科技興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則是A股市場實現真正健康發展的唯一選擇。在科技創新路線指引下,唯有諸多上市公司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通過長期不懈努力,厚積薄發,A股市場才有望真正迎來破云見日之時。
張學峰
上市公司質量,一是經營總規模;二是利潤及利潤率水平;三是內部規制是否健全及運作的有效性;四是在經營領域內的產能占比及可持續能力;五是公司產品在經濟產業格局內的定位及前景。 我國通脹率接近零,實際利率高于美國利率,我們在明年上半年有繼續降息的空間。實際利率相對較高可以減少資本外流。
已注銷用戶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歡迎來股市賺錢。
Funnyer ?
我和馬云人均資產 150 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