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發布,事關人民幣
鐘正生
政府債融資是社融的主要拖累。2023年6月新增社融規模同比少增1萬億,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較上月下行0.5個百分點至9%。從分項看,政府債融資約下拉社融存量增速0.36個百分點;表內信貸穩中有增、拖累不強,是社融平穩運行的“壓艙石”;表外未貼現票據縮量,存在小幅拖累。此外,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企業直接融資表現尚可,構成小幅支撐。
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下行。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3.05萬億,貸款存量同比增長11.3%,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多數分項同比穩中有升,僅票據融資同比少增,下拉貸款增速0.08個百分點。信貸中的兩條主線邏輯更值得關注:1)居民信貸維持“弱修復”,其存量同比增速僅較上月提升0.05個百分點,繼續徘徊在歷史偏低位置。6月地產銷售進一步走弱,居民預期偏弱和信心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2)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下行。6月企業中長期貸款繼續同比多增,但其增勢放緩,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支撐趨弱。
貨幣供應有三個關注點:1)“M2-M1”增速差值走闊,主要受企業存款變化的驅動。2023年6月M1、M2同比增速均回落,分別較上月降低1.6個百分點、0.3個百分點。價格持續下探、終端需求疲弱拖累企業營收現金流,且企業貸款擴張速度放緩,6月企業存款同比少增近9000億元,單位活期存款對M1增速的拉動較上月減少了1.5個百分點。2)存款“降息”繼續推進,居民存款增速放緩。據融360數據,6月銀行定期存款各期限平均利率均環比下跌,2年、3年期跌幅分別為7.8BP、11.4BP。6月居民存款同比增速較上月下行0.2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月回落。3)財政存款超季節性走低,資金投放力度可能有所加大。6月財政存款單月減少超萬億元,達歷年同期最高值。在經濟增長動能偏弱的背景下,6月財政資金的撥付和使用進度可能有所加快。
6月社融增速下行,主要受政府債融資錯位的影響。我們預計,下半年政府債融資規模將較去年同期多增1.3萬億,對新增社融由拖累轉為支撐。然而,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開始下行,信貸需求走弱的跡象更值得警惕。尤其是,二季度央行問卷調查中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回落,環比降幅甚至大于受疫情沖擊的2022年二季度。在此背景下,6月央行調降政策利率,增加2000億元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工具額度。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共同發力,旨在降低貸款成本,提升貸款可得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信貸需求企穩。在經濟修復斜率相對平緩、企業資產負債率升至高位、物價低迷拖累企業現金流的當下,保持信用擴張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然面臨一定挑戰。我們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有必要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結構性工具的支持力度將會持續,二次降準可以期待,年末還存在再次降息的可能性。
汪杰
單單從數據上看,經濟數據低于預期而金融數據高于預期。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復蘇尚在進展中,另一方面,體現中央通過金融手段繼續刺激宏觀經濟復蘇。從金融市場方面看,股票、債券、匯率、商品等主要市場波瀾不驚,上述數據出爐并沒有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這也不難理解,有關數據的波動區間基本都在市場預期之內,并沒有出現較大偏差。雖然CPI已經降為0且PPI跌幅擴大,并不能完全證明通縮時代已經來臨,但是至少說明內需在減弱,無論是表現居民消費的CPI還是體現工業生產的PPI都驗證這一點;另一方面,1-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和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兩者增速雙雙放緩。不言而喻,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意義上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均已宣告熄火。雖然疫情防控全面放開以來,居民報復式消費對宏觀經濟增長似乎產生一些效果,但是進入今年二季度以來,明顯后勁不足,盡管也出現淄博燒烤、甘孜旅游等網紅現象引發關注,帶動一些局部階段性消費,但是事實證明終究是曇花一現。內需不足的本質原因還是經過三年疫情,居民錢袋子干癟許多,加上近期國內失業率不斷攀升,從不愿意消費,已經慢慢演化至不敢消費,最后徹底躺平變成不能消費,而住戶存款大幅增加和M2、M1二者剪刀差擴大,也印證當前企業和居民的信心尚未恢復,資金活化效率偏低,未來經濟走勢預期難言樂觀。
既然傳統意義上三駕馬車已經無法驅動宏觀經濟繼續高質量穩步前行,未來經濟新的增長模式在哪兒?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將是不二選擇。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議題涉及經濟體制、農業農村、碳排放雙控、薪酬制度、油氣行業、電力行業等多項領域,隨著會議精神的進一步落實,本輪改革已經正式吹響號角。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相信會有更多領域納入本輪改革范疇,由改革帶來決策流程優化、工作效能提升、無謂內耗降低、執行效率提高等將會成為國內經濟內向型增長的新動能。7月5日,總書記在蘇州工業園區考察時強調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更是國家層面對于科技創新這一路線最好的論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國家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當前形勢下,科技創新更是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宏觀經濟增長的高速引擎。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后疫情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要真正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這道坎,必須在國內大循環上下功夫,消費是關鍵,購買力是基礎,就業是保障。通過體制改革糾正生產關系與生產力錯配,提高產能利用效率;通過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提升產出質量和規模。
因此,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這兩把利器,不僅在當前破解“就業難、消費弱”等發展問題上游刃有余,而且在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也能夠無堅不摧。
蘑菇會飛
從數據上看,6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顯著回升,也拉動社融增量大幅上升。同比去年同期自然是增長不少,畢竟去年疫情封控之下,社會經濟活動停滯不少。不過這一數據比起5月有所增長,還是說明了經濟活動的反彈。不過,另外一個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0.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這無論是居民還是企業,看樣子依然投資意愿不強,風險意識增加,這或許說明市場對未來的信心還是有點欠缺。
周康林
在經濟發展陷入瓶頸的時候,體制創新與機制改革是打破瓶頸的良方,支持作者!
Charlie 付學軍
值得注意的是,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了15億元。這可能是由于監管政策引導下,非銀金融機構風險防控意識提高,以及市場對高風險類資產的預期回落,導致非銀機構貸款規模縮減。
從整體來看,上半年人民幣貸款的增長主要源自于住戶和企業對中長期貸款的需求。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的信貸總額仍在持續增長,為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應對企業間的短期債務融資降低以及非銀機構貸款的收縮保持警惕,預防可能產生的風險。
人微則言輕
央行發布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數據報告,揭示了2023年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的強勢增長態勢。根據報告,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了15.73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這一顯著的增長數字明確地表明了金融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角色和活躍度。
首先,這個數據的增長可以看作是金融業對國家經濟增長的積極響應和投入。在疫情后恢復和發展的關鍵階段,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對于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增貸款的大幅增長不僅為各行各業提供了資金支持,也體現了金融機構對于市場發展前景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我們注意到6月份的數據表現亮眼,人民幣貸款增加3.05萬億元,同比多增2296億元。這表明在每個月的信貸周期中,金融機構都在持續優化和調整信貸結構,以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同時,這也是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央行政策,推動市場活躍和創新的一個例證。
然而,在看到數據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背后的風險和挑戰。新增貸款的大幅增長可能會帶來一定的信貸風險,需要金融機構在貸款審批和風險管理上更加審慎。此外,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和增長,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可能逐漸顯現,需要央行在貨幣政策上保持高度警惕。
總的來說,央行發布的這份數據顯示了金融機構在2023年上半年對經濟的積極貢獻,也為我們提供了關于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在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階段,這樣的數據給我們帶來了信心,也提醒我們需要對未來的風險保持警惕。希望這份數據的發布能夠引導金融機構在未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