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手機核心團隊?格力回應了
譚浩俊
5月12日,OPPO毫無征兆地對外宣布,面對全球經濟、手機市場的不確定性,經過慎重考慮,公司決定終止ZEKU(哲庫)業務?!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們會妥善處理相關事宜,并將一如既往做好產品,持續創造價值。”
5月19日晚,界面新聞報道,格力電器已解散手機核心團隊。一位于去年離職的員工表示,深圳團隊包括開發、測試以及行政人資部門,高峰時期有接近100人。但從去年開始,深圳團隊逐漸解散,到2022年中期還剩40余人,之后“深圳團隊全部解散,后面應該不會再做手機了。”
一個是手機巨頭,一個是家電巨頭,在置身新領域時,都曾信心滿滿,大有非成不可之氣勢。2019年12月10日,在OPPO的未來科技大會上,已經六年未在自家發布會公開亮相的OPPO首席執行官陳明永宣布,未來三年OPPO的研發總投入將達到500億元,用來構建技術護城河。所謂技術護城河,就是“造芯”,就是不想像華為一樣,遭到美國的打壓和限制。
而在2015年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董明珠則是豪氣萬丈地放話,格力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而在同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董明珠也曾公開表示,格力有6個研究院,電器的很多功能與手機密切相關,要是我做手機,我就讓消費者三年不換手機。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孟羽童,也是在這個檔口進入到格力的,甚至被認為是格力的接班人。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OPPO還是格力,都在涉足的新領域“鎩羽而歸”了。所不同的是,OPPO承認了失敗,格力還在遮遮掩掩,想給董明珠留點面子,認為手機的研發還在進行。實際上,要不要面子已經不重要,承認失敗或許才能更好地發展主營業務,否則,仍會此山看著那山高。
客觀地講,OPPO終止“造芯”,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由于“造芯”是一項投入巨大的工程,在OPPO手機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資金非常寬裕,提出“造芯”目標,不算錯,尤其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企業需要有這樣的勇氣,敢于向技術求生存,向技術要產品,向技術要市場。在資金條件允許情況下,進行一番探索,符合中國企業特點,也展示了中國企業家的決心。因此,對OPPO的“造芯”行為還是要投以鼓勵的掌聲的。只是,隨著疫情等的影響,手機市場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手機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包括OPPO在內的手機廠家,都面臨著業務萎縮、效益下降的格局,資金條件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已經無力進行大容量的投入。終止“造芯”業務,不失為一種穩妥方式;另一方面,芯片的研發、生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容易,美國就不會將其作為打壓中國企業的手段。因此,沒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要想研制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芯片,概率極小極小。對OPPO來說,目前的技術研發能力,確實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終止“造芯”確實是最佳選擇。
而格力涉足手機業務,則完全是董明珠的一廂情愿和沖動所致,是董明珠作為營銷人員出身的企業家的天然弱點,以為只要善于跑市場、善于營銷、善于迎合消費者,就一定能夠輕輕松松地涉足新領域、拿下新市場。實際上,手機的研發生產并非董明珠想象的那么簡單。就算技術研發要求沒有芯片高,但跨行造手機,對格力來說,也是一種冒險。因為,消費者在手機的選擇上,不看企業如何自我吹噓,而在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在于手機的性價比。很顯然,分分鐘就能滅掉小米的格力手機,只能是董明珠留給市場的一個笑話。好在雷軍不是董明珠這樣的好斗者,否則,一定會通過媒體發表對格力解散手機核心團隊表示“祝賀”,從而好好地諷刺挖苦一下董明珠。
客觀地講,無論是OPPO還是格力,失敗都是可以預料到的。OPPO失敗,是源于“造芯”太難;格力失敗,是源于董明珠太過自信。因此,兩者失敗的含金量也是相差比較大的。OPPO可以從失敗中獲取很多經驗,從而為今后的新業務開展、主營業務拓展等提供積極借鑒。而格力能夠帶來的,則主要是董明珠如何從營銷老總真正變成管理老總,如何從沖動轉向理智,如何從感性轉向理性,不要動輒沖動決策、盲目決策,從而讓企業真正步入穩定、有序、健康的發展軌道。
子涵
一直以來,各領域頭部企業,憑借實力,總是喜歡追趕風口,手機火的時候造手機,電動汽車火的時候造汽車,人工智能AI火了進軍大模型。格力作為家電企業,為了把握智能家居的風口,期待一部智能手機,掌握終端入口,和客戶緊密連接。然而多年過去,格力手機一直沒有打入主流市場,沒有銷量基礎,智能家居入口也無從談起。如今,解散手機團隊也是頗為無奈。
為了搶奪智能終端的用戶入口,曾經美的擁抱小米,360跟酷派合作,魅族和海爾聯合,而格力選擇了自己造。從2015年1月董明珠宣布進軍手機行業,格力便開始了艱難之路。實話說,如果格力手機成功,格力不僅能夠擺脫單一空調業務的支柱,也是完成從傳統制造業到互聯網的多元化轉型。只是格力用空調思維做手機,性價比太過于低,在手機行業競爭中沒有優勢。
格力手機傾注了董明珠的心血,寄予厚望,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沒有取得突破,市場定位不清晰,技術創新不足,營銷推廣不到位,最終導致敗局。近年來,格力在業務多元化方面的探索,分散了格力電器的精力和資源,導致影響核心業務退行。如今手機團隊解散,也是再一次印證。如今的格力將要重新審視前方的路,如何重回巔峰,是董明珠和格力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江瀚視野
無論是格力,還是京瓷都是業務發展非常雄厚的產業巨頭,其業務分布在多個產業之中,但是就是在別的產業非常強勢的巨頭,卻出現在手機市場不及預期的情況,為什么這些巨頭做手機總是做不好呢?
首先,產業生命周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腰部手機廠商空間被日漸壓縮。手機產業已經逐漸從之前的群雄爭霸進入了多頭鼎立的狀態,市場從成長期進入了成熟期,市場的頭部格局已經確定,其他企業難以有所作為。從前幾年開始,市場進入到存量博弈階段,增長乏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用戶需求的變化,手機產業也逐漸從之前的功能機時代進入到了智能機時代。在這個時代,用戶對于手機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手機不再是單一的通訊工具,而是集通訊、娛樂、辦公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智能設備。從技術和市場趨勢來看,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了成熟期。從4G時代開始,手機就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用戶對于手機的需求已經相對穩定,市場也逐漸飽和,對于這種飽和的狀態,在手機產業就是非常明顯的競爭壓力增強,市場空間不足。
調研機構TechInsights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三星、蘋果合計占據42.9%市場份額,剩下的近六成市場份額,大多被頭部品牌占據,小米、OPPO、vivo等。頭部手機廠商在5G、衛星通信、快充等部分技術上亦實現了全球領先。而頭部手機企業越強,市場的競爭也就日益激烈,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到了一個激烈競爭的時期。在生存空間被極限壓縮的情況下,無論是格力還是京瓷都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們必須要回答一個所有消費市場參與者都要回答的問題,給消費者一個理由,為什么要買你們的產品?而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這個理由實在是給的艱難。
其次,出身巨頭所帶來的“資源詛咒”。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覺得出身巨頭的業務往往應該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一定會比白手起家容易的多。但是,出身巨頭有的時候卻并不是好事,其中潛在的“資源詛咒”可能會遠超大家的想象,具體到手機業務之上,巨頭企業做手機,手機業務僅僅是一部分業務,很容易出現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用做傳統主業的思路做手機難以做好。巨頭企業往往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發展,忽略了其他領域的機會和挑戰。這種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會使得企業在進入新領域時面臨很大的挑戰和困難。
在傳統主業領域里,巨頭企業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和渠道優勢。這些優勢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切入市場并占據一定的份額。但是在進入新領域時,這些優勢往往不再適用。新領域需要重新建立品牌和渠道優勢,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此外,新領域還需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變化,有的時候有較多的主營業務支撐反而是一件壞事,因為大企業往往流程冗長,容易形成慣性,卻缺乏開拓新業務的闖勁。具體到我們前文說的兩大巨頭,他們的手機普遍沒有太多的創新、創意。
例如,格力早期的手機產品在外觀設計、軟件開發等方面都相對滯后。相比之下,像小米這樣的新晉品牌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用戶反饋,他們更積極地向消費者傾聽,這也是小米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而對于像格力這樣的巨頭企業來說,他們往往會沿用自己的老路子,難以做出真正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第三,消費電子寒冬之下,也讓做手機日益艱難。從外部宏觀環境來說,全球都在陷入手機等消費電子寒冬,頭部手機玩家都艱難求生,更何況非主業手機。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最新報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2.802億部,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這是自2013年以來最疲軟的假日季度。
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下降,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銷售量也在下降。這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購買欲望相對不足,在收入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加傾向于把錢存起來,而不是去購物,從而導致了手機這種大額耐用消費品的相對消費不足。另一方面,手機的性能也處于過剩狀態,大多數人只要不去玩大型游戲,普遍手機都可以支撐大家的日常使用,一般2-3年不換手機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自然而然也就沒必要一年一換手機。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頭部企業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非主業手機企業更是面臨巨大的挑戰,京瓷的退出更是為了及時止損。
從長期來說,市場已經逐漸二八分化,未能躋身頭部陣營的手機企業面對的壓力將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用戶需求的變化,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和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份額。那些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的企業將會逐漸被市場淘汰。如今,京瓷已經確認退出,而留給格力的時間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