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央行表示我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包不平
在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充滿不確定性的多事之秋,世貿組織下調全球GDP增速,而調高中國GDP增速指標,看好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從一季度我國各項經濟金融指標看,央行給出經濟向好的基本面,也是對我國經濟表示樂觀。
早在2020年,我國CPI漲幅創下14個月以來的新低之時,當時也有觀點認為,這是通縮風險的反映。當時央行行長易綱曾指出,各國中央銀行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通脹目標,從1%到4%可能都是合理的選擇區間。當時央行也是多次強調,中國并不存在持續通脹或者是通縮的基礎。
從當前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8%,與1-2月份持平,保持基本穩定。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51.9%,連續3個月位于景氣區間。在國際經濟的嚴峻形勢下,國內經濟恢復向好,但還存在需求不足的制約明顯,結構性問題也是比較突出,回升基礎仍需鞏固。
蘭香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的最新觀點:
由于CPI的環比和PPI同比出現負增長,一些分析師提出,中國經濟進入了通貨收縮時期。CPI環比陷入負增長并非新鮮事。2022年5月、8月和11月和2023年2月CPI環比都出現過負增長。CPI環比統計未扣除季節性因素且容易受前值基數的影響,因而在一、兩個月的負增長并不能說明經濟是否已或即將進入通貨收縮時期。衡量經濟是否進入通貨收縮狀態,一般應看CPI同比是否持續負增長。事實上,除2020年11月一度負增長外,在過去10余年來CPI同比始終維持低水平的正增長。當然,即便如此,中國的真實物價水平是否下降也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僅依據一、兩個月CPI環比數據不足以對物價變動趨勢做出明確判斷。當然,如果通縮判斷是基于某種理論模型做出的,則另當別論。
PPI同比從2022年9月至今年3月連續負增長確實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事實上,中國PPI同比自2012年3月起54個月、自2019年1月起17個月(有一個月的間斷)連續負增長。從2022年10月開始PPI同比又連續6個月負增長。換言之,在過去十多年中,中國PPI在大多數時期處于負增長狀態。
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跌,大多年份CPI增速低于發達國家的2%通脹目標,PPI長期負增長是不爭的事實。我以為,雖然“通縮已經開始“的說法不一定準確,但并無大錯。呼吁關注通縮則是完全正確的。
通貨膨脹或通貨收縮與總供給-總需求缺口的變化密切相關。供大于求產生物價下降壓力,供不應求則產生物價上升壓力。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與缺口變化密切相關,但物價變化的發生則滯后于缺口的變化。通脹率變化對于供求缺口變化在時間上的滯后往往使貨幣當局要么是看不見即將到來的潮水,要么是對已經潮水已經退去渾然不知。
“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的判斷完全正確。我個人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過去十年多年中中國經濟一直處于有效需求不足狀態,或經濟增速一直低于潛在經濟增速。其主要根據是,在過去十余年,中國的CPI增速平均低于2%,PPI在大部分年份中處于負增長狀態。中國經濟增速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10.2%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中國GDP潛在增速低于6%。2023年應該成為扭轉過去10余年中國經濟增速逐季持續下跌的趨勢的關鍵一年。
2022年12月8日中國政府調整清零政策后,市場普遍預期中國經濟在2023年初會出現明顯反彈。我當時還擔心,由于供給鏈的修復趕不上總需求的增長,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暫時性供不應求缺口。因而提出:即便通脹率有所上升,中國也應該堅持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事實證明我多慮了。雖然2023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形勢有所好轉,但明顯低于市場預期。我認為,不談其他領域的問題,就宏觀經濟政策而言,導致2023年中國經濟表現弱于市場預期的根本原因是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不夠。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gk24WnpjhvNf8XnnJk9o4A)
張學峰
什么是長期通縮或者通脹的基礎呢?
Samcmo
前半年多cpi和ppi都較往年有較快增長,適當回調很正常!否則保持持續較快增長而GDP仍處于相對弱增長就大大問號?了?
誤蒼生
學到一個新名詞:溫和上漲,
投資人吳師傅
一方面存款利率越來越往下調,但是居民存款的金額卻越來越多。老百姓心里想的肯定是我存的越久盡管利率低,但是架不住各個商品的打折促銷,比如說房價長期的不漲,或者說燃油車的打折促銷。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我不花錢,我的錢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這個不是通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