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北京快遞最快下周一恢復正常

楊波
022年的雙11,快遞業沒有爆倉,結果一個月的雙12,國內部分城市的快遞倉庫爆倉了,其中尤以北京為甚。
過去一兩天就能收到的同城快遞,現在延誤到三四天都很正常,而發往北京的快遞,很多甚至根本就下不了單,這對于寄希望于用快遞買藥的消費者,以及電商平臺及商家,都是一個夢魘,這也凸顯了快遞這一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未來急需全面升級。
事實上,中國能夠擁有阿里、京東、拼多多這三大電商平臺,快遞作為基礎設施功不可沒,2021年全年的快遞單數首次突破千億件,達到1083億件,較2010年的575億件近乎翻倍,行業總收入也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了10332.3億元。
因此,沒有快遞業的支撐,就沒有電商行業的繁榮,這是一個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關系重大,而最近的快遞爆倉,原因主要是兩方面,11月封控期間尚未派發的快遞,以及最近半個月放開后暴增的快遞,新老包裹的疊加,卻遇到了快遞員和分揀員的人力不足,結果就導致了當下快遞發不了、收不了、沒法保證時效的尷尬局面。
對于電商企業而言,本來疫情就導致實體書生意門可羅雀,快遞的紊亂狀態,導致消費者不滿,退貨成本增加,從而讓剛看到開放春風的中小企業,又一次遭受無妄之災。
從快遞行業的運營模式來說,因為快遞業有極為清晰的淡旺季,為了降低成本,包括京東物流等頭部企業在內,往往都使用人力外包來解決分揀問題,換而言之,快遞的中轉倉庫很大程度都是采用“臨時工”,這其實也在之前的流調里面有案例,可以想見,過去一周分揀員必然是極度短缺的,而快遞量不減反增,在這個局面下,還要面對較為嚴格的核酸要求,這就產生了問題。
不僅如此,雖然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已經實質性放開,但是高風險地區卻沒有消失,比如北京的消費者,一旦處于劃定的高風險區,就根本收不到發不出快遞,只能轉寄到其他地址,好在最近幾天很多高風險區也紛紛解封快遞,上海和北京已經直接清零高風險區,快遞發不出去的問題將會緩解。
過去兩天,國家郵政局也已經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并對快遞企業進行了專項指導,但要解決快遞慢送甚至不送的問題,光靠郵政局和快遞企業,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更高層次的指導,比如在新的防疫形勢下,對于快遞倉庫的防疫要求應該有寬容度,對于快遞員和貨車司機群體,乃至于分揀“臨時工”,也應該有所舉措,只有讓他們干活舒暢了,快遞才能盡快恢復正常。
總之,現在的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效物流、高速快遞的基礎之上,這是經濟這個摩天大樓的底座,要復蘇經濟、提振信心、促進內需、解決就業,就需要讓物流快遞的基座更加夯實,切不可做自毀底座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