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高配中國?大摩重磅發聲
范譯陽
GP機會在哪里?
頭部GP超募,中小GP募資難加劇,國資GP化,FA需求增加……內卷下,市場所有機構無一幸免。“要么與光同沉,要么破局而立”。
頭部機構尋求多元化發展
張磊曾坦言:我們是創業者,只不過恰巧是投資人。高瓴從第一天起就在支持和陪伴創業者,通過科技創新尋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如果只是做一個投資機構的話,其實與海外的基金合作,做一個中國的分支或者采用合作模式,是更容易上手、更好走的一條路。我們看到的都是小比例投資,實際上忽略了他真正想做和正在做的是大比例的控股型投資,從早期挖人創業,到后期的禿鷲基金。
高瓴不拘泥于一、二級市場,早期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企業并購和私有化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投資。比如百麗,格力,惠每醫療,梅奧醫院,高濟藥店和診所。或許真像他所說:“高瓴的名字或許都可以改一改,叫做高瓴創業集團,和大家一起去創業。”
再看紅杉,紅杉中國旗下公益機構創科香港基金會攜手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園聯合發起,香港首個跨境官產學研共建、專注服務創科人才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香港創科教育中心,創科訓練營為香港創科教育中心的品牌項目,優秀項目還有機會入選創科香港基金會孵化計劃,獲得最多50萬港元的孵化資金;孵化結束后或有機會獲得最高300萬港元天使投資。
此外,在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上,紅杉中國捐資5億元。
頭部機構并非僅僅在市場上掃蕩項目,而是開啟多元化布局。執中數據統計,2022年10月,深創投被投項目12個,君聯8個,而高瓴只投了5個,紅杉也只投了6個。
高瓴和紅杉,一個在創業,一個在做科學家孵化器。
頭部機構都在嘗試轉型,開始尋求破局,中小機構理應找到破局之道。
之所以募資難,是因為沒有差異化的價值,沒有特別突出的業績。大部分GP還在用傳統的方式方法看項目、投項目,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萬變不離其宗,核心是好資產,規模是GP的生命線。
看過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就能知道,人在金錢面前如此卑微。黑石的蘇世民早早就認清了這一點,他說做大事與做小事的難易程度是一樣的。創業時要選擇一個值得追求的宏偉目標,40萬美元資本誕生的黑石集團,2021年總規模達到創紀錄的8810億美元,合計近5萬億人民幣,穩坐全球第一寶座。
任何行業都是二八法則,投資行業則連一九都不到,強者恒強。資金少就需要模式創新、尋求差異化發展。
募資向中西部找機會
在募資困境面前,一方面是破局、尋求差異化發展,一方面則是尋找適合自己的錢。
今年以來,中西部地區政府引導基金頻繁活躍,對創投機構有強烈的需求,通過政策推動、利用現金獎勵、配套措施等,來吸引GP的關注。對GP而言,中西部地區也將是當下尋求募資的機會。此時,不要抱怨地方偏遠難招商,需要的是盡力促進地方完成招商引資,擁抱返投,滿足地方需求,互相成就。
擁抱周期,投早,投小、投資硬科技賽道
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在日前的頒獎致辭中表示:“當下科技領域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重要突破,都來自于跨學科和交叉領域。
經歷過多次周期后,實際上現在就是最好的投資時候,尤其是投資硬科技賽道。遵循市場周期,緊跟國家戰略,尋求新的破局之道。
增量少、募資難,就要模式創新,抓住生意的本質,跳出基金做基金。
徐悅
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我覺得要分開來看。
在疫情管控已經有實質性寬松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明年觸底反彈已經是業內共識,而4-5%是大部分投行和經濟學家給出的預測,也有部分更加看好,認為5-6%的增長也是有可能發生的。這一點我絲毫不懷疑,畢竟中國經濟在2020和2022兩年遭遇重創后,發展經濟已經成為上層和民間的一個共同的期盼。
但對于A股,我個人覺得還是要謹慎。首先A股市場上目前具有投資前景的標的本身也不多,其股價也已經不低了,譬如寧德時代、比亞迪這樣的領頭羊,未來上漲的空間應該不大。其次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很難一直寬松下去,如果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貨幣政策的轉向也是必然,這也會抑制A股的上漲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