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辦過卡=健過身,你也是嗎?
2020-08-01 17:3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通過各色報告、知乎健身話題下的火熱討論,以及閑魚上的健身卡轉讓生意,我們發現,這屆年輕人的健身沖動來得有多猛,放棄的速度就有多快。
《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年輕人的人均運動消費1743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健身卡,人均消費達到1001元,但超80%的年輕人每年去健身房的平均次數僅有少得可憐的7次。
這種情況在幾年后仍然沒有改變,人性的懶惰延續到了21世紀的又一個10年。
| 相關閱讀(第一財經)
《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年輕人的人均運動消費1743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健身卡,人均消費達到1001元,但超80%的年輕人每年去健身房的平均次數僅有少得可憐的7次。
這種情況在幾年后仍然沒有改變,人性的懶惰延續到了21世紀的又一個10年。
| 相關閱讀(第一財經)
陳CC
走在大街上無孔不入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讓人不勝其煩,也可以看出健身房成了人人趨之若鶩的好營生,而這背后正是商家看準了年輕人“辦過卡等于健過身”的理念。
健身本身是一個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好事,但商業氣息越來越重后就有點變味了,健身房半途跑路,頻頻打來的推銷電話,資質不齊的教練,也都讓這一行業的名聲變得愈發狼藉。而要應對這些,除了行業監管,消費者也要有少被忽悠的警惕。比如在辦卡之前,是不是先想一想,每天跑步半小時能不能做到。健身應該是動起來,而不是“辦起來”。
碗碗
作為一名健身愛好者,和教練們聊天的時候,經常能聽到教練分享“半途而廢”健身學員們的故事,有的人辦了卡、來了一兩次就“杳無音信”,有的人稍好一些,能來上幾周,但之后也“神秘消失”,任由教練微信催促也不為所動。歸根到底,還是惰性、拖延癥惹的禍,總覺得明天再健身也來得及,結果一拖再拖,浪費了錢,也并沒達到目的。
_顯聲
私想的非典典型人物
說了半天,健身根本與買不買卡無關,健身卡只是個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