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

劉水生
重啟供銷社被過度解讀,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聯想起來,直呼這是從市場經濟“回退”到計劃經濟,我認為這有些杞人憂天:
1,中國城鎮化率通過這些年改革開放與房地產行業的市場化加速度進程的影響,已經超過60%,農村人口在加速進入城市[主要是縣城]。
2,農村人、尤其是年輕人進入城市的理由除了城里有更多就業機會之外,還因為城里的生活顯然更高級,同時,孩子的教育資源城里比農村好太多,這些都是底層的驅動力,不可逆。
3,農村留下留守老人,與一些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物資保障誰來做?農資化肥農藥等,也是農村種地必需品,農村供銷社作為一個保障性功能,補充這個需求缺口,是非常必要的。
4,中國農村的相對分散而低客單的消費能力,以及網購的最后一公里的制約,導致市場化主體在廣博農村建立分銷網點與物流體系的投資回報率過低,因此投資積極性很低,基層供銷社需要政績,同時,也只有這一片相對空白的市場還有他們的機會。
這就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最后促成了這樣的現象。
我認為并沒有那些所謂的“回退”的動機。

江瀚視野
供銷社再度出現?我們該怎么看供銷社經濟的再度興起?
這些年我們看到供銷社體系為什么會逐漸消失,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當前整個市場其實出現了大量的市場經濟的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和傳統供銷社體系而言,其實有很大的差異性,也自然而然取代了傳統的供銷社模式。
但是,從當前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供銷社的重出江湖,從某種意義上是因為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之中,供銷社逐漸擁有它的價值。我們對商品的保障就得免除商品、商品的商品的保障,單純依靠市場經濟有可能難以達到它的作用。那么這個時候,有一批國有企業進行市場調配和市場保障的體系,就顯得非常關鍵,也非常有意義。
供銷社的重新出現,實際上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是一個市場逐漸補全的過程,是一個在市場經濟之外的一個有效的補充。供銷社恢復之后,實際上是要解決之前就是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的低效率、低質量的一些服務問題,只有供銷社本身也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在運行,又是以國有體系或者國有經濟的模式在做,才有可能在市場上有比較好的結果。
閑適
基層供銷社曾經是縣及以下區域的商業主渠道,其中鄉(鎮)供銷社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二個部門。八十年代中期,基層供銷社經營受到個體經營商戶發展影響,特別是個體商戶門店裝修新,商品價格有議價空間,這對習慣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基層供銷社明顯不適應這一變化。鑒于當時的情況,銀行專門設立了基層供銷社門店基礎設施改造專項貸款,從此基層供銷社門店的環境得到了逐步改善。九十年代開始,基層供銷社的門店逐步被承包經營,基層供銷社也逐漸成為了房東,淡出了商業主渠道的地位。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網絡和交通發達和比較好的地區,無論是國有還是集體商業都淡出了主渠道地位。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湖北省從2015年起,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以恢復基層社服務功能,并止2021年底,該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應該說湖北省鄉鎮供銷社的重建對鄉村振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鄉鎮供銷社的門店也要必須要延伸到村,要恢復鄉村供銷站,把鄉村供銷站的觸角延伸到農戶,想農戶所想,急農戶所急,把鄉村振興工作落實到鄉鎮供銷干部的頭腦中和行動中。

小宸
建國初期,供銷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組織,其功能非常多。供銷合作社實質上成為除糧食和油料外全國農產品,除大中型農機具外的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日用工業品的壟斷經營者。1978年供銷合作社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5.5%;占農村商品零售總額的 68.2%。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基層供銷社的經營門店已經被其他經營者替代,經營下滑,職工下崗,風光不再。1982年,煙草經營從供銷社分離,隨后,廢舊物資經營放開,1999年農資經營放開,2001年棉花經營放開,至此供銷社所有的經營項目與其他所有制經濟成分一樣參與市場競爭。
未來也許值得期待,有望在鄉村振興之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