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大有點虧,這是中國大學距諾獎最近的一次

Andersen
作為一個西南財經大學畢業的校友,畢業多年來來很少聽到大學的社會新聞,這次母校卻因為諾貝爾獎而成為街頭巷議,甚至揶揄的對象。對于錯失諾貝爾獎的說法,以及背后的原因曲折,相信會有公道。只是看到了網上各種拿腔拿調,甚至針鋒相對的文章,我作為一個財大的校友就有些坐不住了。希望少些誤解,多些理解。
在西財求學的四年,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西財對國際化的擁抱,這貫穿于學術和學生活動的方方面面。每個學院都在努力的引進海外人才,舉辦雙語學術交流會,可以聽到來自全球各地教授們的精彩演講和課程,其中不乏像蒙代爾這樣的諾獎巨擘。在學生活動中也大力推廣國際交流溝通,比如一年一度的英語短劇大賽,英語演講大賽,跨文化溝通講座,小語種大賽等等。甚至還有像 Discover SWUFE這樣中外大學生文化交流的長期活動。
還記得2013年《財富》在成都舉辦《財富》全球論壇,當時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論壇的志愿者,說是一次非常好的了解跨國商業和提升自身素質的機會。的確,當你走在寬窄巷子里和500強CEO介紹中國文化時,未來可期和自信感也就此產生。正是那次參加全球論壇志愿者的機會,在我們這些大學生心中種下了探索世界的種子。
這兩年因為疫情,也許會有些變化,但我相信有些良好的傳承是不會變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大學四年在財大所學到的做學問的道理,商業的規則,跨文化溝通的方法,擁抱世界的態度扎根于內心,如果你也是西財人,會理解以上我說的。

叢向
毫無意外,今年的諾獎公布之后,跟我們依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國各個機構和高校,跟這些新任諾獎得主攀起了親戚。不少高校已經驕傲地開始宣稱某某諾獎得主曾經是自己的訪問學者。但是在西南財經大學當了10年的金融研究院院長迪布維格獲了諾獎之后,西南財大卻很是低調,這或許是因為迪布維格是被解聘了,對于西南財大來講,雖然跟這位諾獎得主“有關系可攀”,但是畢竟已經解聘,說出來并不好聽,這個啞巴虧也只能咽下了。

王其榮
即使沒有解約,藉以獲獎的主要成果恐怕是在國外獲得的,也證明不了西財的人才培養機制好。國內大學要是真正眼熱諾獎,恐怕還是要學一學曾國藩打仗的精神—結硬寨,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