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互聯網人拼命叩開Web3大門
2022-07-22 23:0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去年下半年,Web3的出現給沉寂的互聯網帶來了久違的振奮,個人、企業、機構,紛紛搶灘,“all in Web3”成為人們口中時髦的詞匯。越來越多的資金正在流入Web3領域。過去一年,全球加密市場總市值翻倍增長,目前已超2萬億美元。在社交媒體即刻“Web3研究所”話題下面,經常能看到自稱阿里巴巴、騰訊等頭部互聯網大廠人表示,想抓住這個“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Web3市場運轉非常快,新項目非常多,很多項目就是曇花一現,90%的Web3項目都活不過半年。”今年春節后從投資機構離職,all in Web3的李敏表示。更基礎的問題是,大部分Web3項目的運營效率極低。 | 相關閱讀(全天候科技)
49
一地金
一個商業模式的好壞,我個人有個判斷方法:即是否可以讓不同年齡層、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容易且方便的使用和融入。
先不說Web3.0,就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僅有60%多,也還有發展空間。而在這60%里又有多少人真的關心這是 Web2.0還是3.0?
大多數人還是在享受著互聯網公司提供著的快捷方便的日常服務,而那些Web2.0里做大數據的、做基礎架構的、做App開發的人們才是最關心的,而這些人因為現在的就業壓力看到Web3.0有機會就進行轉型,在專業領域無可厚非,新的互聯網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積累。
這些人在我看來就像幾百年前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先行者,他們面對的實際上是一片前途未知的“”水域,所有 Web3.0提到的概念,如虛擬貨幣、元宇宙、NFT、DAO等等,在國內仍然是小眾話題, Web3.0 依然是非常早期,并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受政策影響,且不方便向更大范圍的民眾普及。
本身Web3.0的理解門檻較高,如何把NFT講給自己的長輩聽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個時代發展很快,這個時代的思潮和想法很多,但有時候前沿的發現和熱鬧,也許并不能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