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與“鐵飯碗”,兩座圍城
高格析
人心趨穩是經濟活力趨弱的一個信號?
青年失業率上升與青年人擇業觀的轉變糾纏在一起,而且都是在實體經濟趨向困難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其中,尤以青年人轉向“鐵飯碗”的趨勢令人深思。難道青年人越來越“躺平”了么?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企職工等鐵飯碗陸續被打破,下崗職工一度成為“時代之問”,尤以朱镕基總理時期推進的國企改革最令人印象深刻。當時的國企,深陷低效經營和連續虧損的泥沼,不裁員根本養不活那么多職工。眼下,許多名牌大學生卻又把目光瞄向了央國企和體制內工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留下一絲的眷戀。
雖然大學生不代表所有的就業群體,其他就業群體也沒有學歷或條件進入體制內,但是這種代表主流社會的意識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知道,撐起國家經濟大盤的市場主體不僅有強大的國有企業,還有眾多富有創新精神的民營企業。國家仍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們國家實現社會主義強國復興夢想的經濟基礎。
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牢記,并清醒的認識到,可以提供大多數就業崗位的1.6億市場主體仍然是非國有企業居多。民營經濟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從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和繳納稅費的額度兩個角度來衡量,其貢獻率不容輕視。
從增進社會整體福祉的長遠發展考慮,為各種類型的市場主體提供無差別的營商環境仍然是首選之策。不管是融資、招工、市場監管等各個方面,對于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才能真正建立起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才能釋放出14多億中華兒女的磅礴力量!
不再猶豫
在這個不確定性滿天飛的時代,公務員這份工作所能提供的某種程度上的確定性會變得格外吸引人。考公之路越來越擁擠的同時,卻有很多地方傳出公務員發不出工資或者大幅降薪的消息,種種吊詭,難以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