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名博碩業主身陷“鄭州最高學歷樓盤”
譚浩俊
給予購房補貼,是很多地方引進人才最重要的砝碼之一,而相當一部分人才,也是看中了地方的補貼政策。因此,“補貼”也成了地方引進人才最常用的手段,甚至出現了攀比現象,地區與地區比,單位與單位比。這其中,當然不排除濫竽充數者。也就是說,地方被“人才”騙了,被“人才”的文憑、學歷騙了。
然而,像鄭州這樣,人才被開發商騙了的現象,倒也是不多。即便有,也是極個別,而不是一個群體。畢竟,一個1000多戶業主的樓盤,碩士以上業主占了近4成,確實是學歷不低的一個樓盤。而且,這些業主中,還有兩成業主享受了政府的人才引進補貼政策。對這樣的樓盤,當地理應更加重視和關注。
恰恰是這個樓盤,出現了停工現象。而從開發商之一的永威置業相關負責人向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這個項目很有可能是一個商業騙局。果真如此,對鄭州來說,可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一處學歷最高的樓盤,告訴業主們,這是一個商業騙局,業主們會怎么想?享受人才引進補貼政策的人才們會怎么想?對準備進入鄭州的人才又會怎么想?
也許,這只是一則個案,但是,從個案中也不難看出,引進人才政策,顯然不只是發放補貼那么簡單。不錯,補貼是最直接、最能體現人才引進誠意的一種手段,尤其對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才俊們來說,如果能夠在踏入社會的初期,就得到人才補貼,對于他們提振創業信心,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對于真正的人才來說,補貼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條件。營商環境、服務環境、創業環境才是更重要的方面。如果給的補貼很多,創業的環境很差,服務的質量很低,營商環境讓人揪心,再多的補貼也是白搭,人才也會寒心而去。
很顯然,像這種樓盤停工的現象,對人才的心理是會產生很大影響的。要知道,對在高校附近建造房屋這樣的大事,開發商一定要有信譽、有實力、有質量保證的。而從鄭州這處樓盤的開發企業來看,都是當地的開發企業。雖不能說當地的開發企業不能開發樓盤,但是,鄭州方面有沒有對開發企業的經濟實力、信譽等進行過評估呢?土地成交是否通過公開掛牌競爭的結果呢?為什么最終確定沒有信用的開發商呢?有沒有暗箱操作或者照顧本地開發商的現象呢?
這些高學歷的業主們,為了督促房企復工,自發組成了法務組、監督組、視頻組,多次與房企、政府部門溝通協商,還運營起社交媒體、短視頻賬號,將買房經歷寫成近7萬字文章。可是,7個月過去了,仍未復工。也就是說,這一樓盤,能不能復工,何時復工,根本沒有時間表。
據一位業主透露,去年11月交完首付款,他與其他67戶業主繳納的共計7000多萬元首付款,因未被轉入房管局監管賬戶,至今尚未網簽。那么,這些資金都去了哪兒?當地監管部門有沒有過問、有沒有追查?都是問題。殊不知,購房的預付款必須打給監管賬戶,這是制度所規定的,否則,要追究相關企業的責任。如果業主反映的問題屬實,相關職能部門也是存在嚴重失職現象的。
引進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補貼固然重要,環境更加重要。如果出現人才樓停工這樣的問題,即便是個案,對地方營商環境、服務環境、創業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鄭州方面不能盡快把問題解決好,把矛盾化解掉,會對鄭州今后的人才引進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所謂的人才補貼政策,也會成為一種拖累,會被人才認為是誘惑甚至欺騙的手段,而不是真心想引進人才。
李良東
河南因為紅碼迅速占據了輿論中心,從前些天對此事的跟蹤分析和溯源,到現在對責任人處理意見的不滿;同時對于河南爛尾房紅碼的回避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很多人也回憶起去年大雨的事,對于隱瞞事實真相、處置失當和處理輕飄飄,激憤也是自然。
出現問題的成因當然是復雜的,但如果一件件事情都沒有追究到底的態度,久而久之,任何問題也就都很難再追究下去了。小洞能成潰堤之穴,況乎事如紅碼乎?單說河南,很容易讓人覺得河南就是得背上做事糊弄、不實的鍋。
其實早先的徐州、前幾天的唐山,這些“文明城市”不都存在表面光的問題么?不下決心,每件事錙銖必較地問責到底,恐怕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
但問責容易么?要知道太多特事特辦、太多急事急辦的過程中,多少口口相傳、多少恩親朋伴,往回捯飭又如何能捯飭得清楚呢?捯飭清楚了,是不是就等于給自己斷了路呢?海瑞不夠多,趙貞吉倒不少。中國人的文化本就是無神論的,講求的現實世界的圓滿,也就是人際間的包容。這包容一用到大問題上,往往就變成了糊弄。
好像這歸因到文化上的話,也像是糊弄!
王律
大環境如此,高學歷也是普通消費者。
監管部門不在營造基礎制度上下功夫,總想著把看的見的手伸到市場中調控,只會是解決一個眼巴前的小問題,埋下更大的雷。
房地產市場該回歸市場了
三里尋煙
鄭州最近發生“儲戶紅碼”、“人才被騙”等事件,的確讓人對這個承載著中部崛起任務的大都市產生了很多的懷疑,據說這些事件已經讓很多投資商對鄭州的營商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懷疑。
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群高學歷的在人生大事——購房上遇到這樣的傷心事,的確也反映了鄭州這個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但目前,這家民營房企出現資金的問題,政府究竟能做什么,很難說。政府需要調查的是,這個爛尾樓事件中,監管有沒有缺位的地方。
恐怕未來,購買民營企業開發的樓盤,除非是一些非常知名的企業,都是有一定風險的。另外就是,期房銷售這樣的模式,在中國恐怕未來也需要改變了,如果監管能做到不是現房,不發預售證,那么恐怕也會杜絕這種爛尾樓的問題。
L.Ling
人才引進變成“名頭”,變成利益交換的籌碼,也就變了味。往來只有經濟利益,而且都是蹭政策紅利,毫無生產性。
錢會被挪用,人才本身的后續發展也堪憂。除了在意他們高學歷的帽子用來完成指標或臉上貼金,還有人關心如何用好人才并為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嗎?
其實這是一個蠻普遍的現象,值得重視和思考。否則,既是政府財政的浪費,也是人才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