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衡猴價7年漲18倍,CXO龍頭“囤猴”大賽開啟
范譯陽
人們總是在樂觀時以更樂觀的尺度預測未來,在悲觀時以更悲觀的尺度預測未來。
疫情直接導致的一猴難求,臨床病人無法正常隨訪等,臨床進展嚴重滯后。這屬于黑天鵝。但應及時調整策略,亡羊補牢。
間接的是資本層面,政策層面,這個是做企業應該預測和應對的,所以這個屬于灰犀牛。應該有面對新常態的能力。
1、IPO收緊:2020年資本熱潮,港股共有48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IPO共募集資金1126億港幣,2021年20家18A公司趕在資本盛宴終結前上市,去年12月30日圣諾醫藥搭上末班車以來,樂普生物成為新年第一家上市的18A公司,還有20多家處于遞表排隊狀態。
2、交易量少:疫情的多米諾骨牌讓創新藥賽道未能幸免。2021年,biotech接連上演破發浪潮,29家18A公司成交額小于1000萬港元,其中11家成交額小于100萬港元。市場沒有流動性了,對于這個依靠融資才能活下去的賽道,資本的冬天來了。
3、現金儲備危機:今年有4家港股18A公司存在現金耗盡的危險,真正的淘汰高潮是2年后的2024年,如果經營、融資狀況未有改善,大約30%港股18A公司在2024年面臨現金耗盡的境地。
4、退市:滬深兩市超過40家公司因財務類等各種原因觸及退市。其中涉及不少醫藥企業或包含醫藥業務的企業,如太安堂、吉藥控股、未來股份、紫鑫藥業、ST輔仁、延安必康等。覽海醫療董事長“失蹤”;*ST海醫瀕臨退市,董事長“無法履職”超3個月,近半股份質押給上海人壽后9連跌停。
5、政策變局:2021年11月19日,CDE正式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開啟創新藥供給制改革,頭對頭試驗將會成為創新藥研發的標配,產能浪費現象將大為收斂。Metoo不能做了,重復靶點不能做了。
6、出海受阻:FDA對于中國創新藥企出海態度的轉變是觸動業界的關鍵點,頭對頭試驗將成為創新藥大適應癥申請海外上市的標配。未來國內藥企走向國際除了已知的技術質量外還包括諸多不確定因素。創新藥國際化進程將嚴重推遲。
7、控費集采:2021年醫保談判,目錄外品種平均降幅61.71%,創歷年新高,2019年和2020年平均降幅分別為60.7%和53.8%。
8、一猴難求:臨床前CRO一猴難求。生物藥超過70~80%新藥需用猴做臨床前試驗,而小分子藥物則有20~30%臨床前研究會用到實驗猴。猴子已經漲到13萬元一只了,而且還會漲。進口實驗猴進不來,目前只能靠國內猴場供給。國內實驗猴存欄量約20多萬只,其中85%為食蟹猴,15%為恒河猴。兩種主要實驗猴存欄24萬余只,目前除幼猴、種猴外,實際商品猴存欄約10萬只,如果再除去被海外預訂、包銷的,年齡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國內適用的存量僅有約3萬只。
所以“猴茅”的馮總說:擁有靈長類動物模型資源或技術將會贏得市場主動權,甚至可以作為戰略資源進行壟斷。“有猴”和“沒猴”的CRO,成本差異也日漸凸顯。囤猴只能解決眼前,未來供需結構持續緊張的趨勢,是一定的。在創新藥投融資冷卻、原材料漲價等多重壓力下,CXO企業的業績和估值必將迎來分化,一些CRO企業開始出現危機感。
東木
為什么會有“猴荒”,這還得從最近比較火的CXO板塊說起,CXO主要包括CRO和CDMO,這兩個行業的增長邏輯主要是研發投入的上升。全球醫藥行業蓬勃發展,其中又以創新藥增速最快,而中國CRO市場能實現遠高于全球市場的年增長率,一方面源于中國創新藥市場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源于中國正承接來自全球CRO的產能轉移。
創新藥的研發離不開臨床試驗。一般來說,藥物進行人體試驗之前,猴是最好的實驗動物之一。小白鼠、狗等主要在更早期的臨床前研究中。到了末期,關鍵一步就是用猴子來做實驗。現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眼下實驗猴是比芯片還珍貴的資源。實驗猴不但售價暴漲,還處于有價無市的境地。不過,我看有專家分析,國內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加速猴子生育繁殖的技術,如果這一技術能夠盡快得到應用,那么將能從源頭上來解決猴荒問題。
醫藥行業的“猴荒”,讓我想起芯片行業因為“味精”而“卡脖子”的事,做味精的日本味之素公司,在做味精研發的副產品竟然成了芯片關鍵基材。看來,最前沿的科技領域如創新醫藥和芯片,有時候“卡脖子”的也并非高科技,而很有可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