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青年失業率超18%
??朱巖梅??? Yanmei
看看越南,我們得有危機感了
鏡子說我會賣萌
失業率增高超過美國和歐洲,這和疫情的持續和經濟轉型有關。被認為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不僅要和離職失業人員競爭,還要和招聘企業的緊縮規模、行業景氣度關聯。所以考研的比例大大提高。青年失業的行業主要來自旅游、教培、影視娛樂、餐飲業、房地產等。這些多和疫情影響和國家政策調整有關。互聯網大廠發展乏力更是雪上加霜,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紅利的消退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如何應對疫情常態化的產業鏈調整,加快新興重點高科技行業的就業轉型,筑牢傳統行業制造業的用工需求是當務之急。另外從一線都市回歸三四線城市助力鄉村經濟美麗中國的藍海也是不錯的選擇。目前形勢是降低就業預期,謹慎創業,積累經驗成本,謀定后動。相信熬過這一兩年的衰退,會有復蘇和振興的希望。
張林
疫情及相關防控政策沖擊的,皆是承擔就業吸納功能的行業。首先是接觸型消費行業,主要包括住宿餐飲、批發零售行業,不要小瞧這類傳統行業的GDP占比和就業占比,即便在北京這樣以金融和高技術制造與服務行業為支柱的地區,接觸型相關行業的GDP占比也約有10%,就業吸納估計超過總就業人口的15%。其次是線下服務行業,包括旅游教育、體育文娛、商業管理,只有對人的流動依然有限制,這些行業必然產能受損,也將產生失業問題。最后是產業鏈供給鏈較長的制造業,包括汽車制造、機電設備等、芯片制造等等,一個大的汽車制造廠就能養活一個城市,而疫情以及日益頻繁的地緣政治對抗必然加速相關產能的海外轉移。這三類行業,沒有那一類敢肯定自己已經擺脫了疫情沖擊的陰影。
上面是僅從供給端看,就能看到就業的壓力之大并非是短期就能緩解,特別是年輕人沒有退回到農村的意愿和機會,不能像農民工返鄉那樣可以隱藏在統計背后。
從需求端看,除了今年將畢業的1076萬年輕人,后面還有每年一千余萬報考大學的新增大學生,每年畢業的五百萬職高學生,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的上千萬新增就業機會,尚不能覆蓋年輕人的就業需求,大齡失業人群的再就業機會則更加虛無縹緲了。
一個年輕人無法就業,就會轉化為一個家庭的悲觀預期,看看快速攀升的住戶非意愿儲蓄、增速為負的房貸余額就能有所體會了。悲觀的預期反過來影響經濟需求,拖累產能修復,并再次增加就業的壓力。
所以,我們看到在疫情政策約束下,宏觀經濟政策在不停的補貼給企業,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生產,希望他們保住就業。
但是,宏觀經濟政策刺激企業的效果并不會好,因為終端沒有需求,企業生產不是在做無用功么?所以一方面,不要再因為疫情防控而阻斷人員和供應的流動,否則摩擦性失業將會退變為長期失業和永久失業。另一方面,不如轉而嘗試給受影響的低收入住戶及企業職工發放現金,或者退而求其次的消費券,讓他們降低一些對于經濟前景的焦慮,降低對于手停口停的恐懼,或許反而更能降低失業的壓力和社會沖擊。
王律
青年失業率是兩個問題:是結構性的就業不足?還是絕對量的就業飽和?恐怕都有。
一方面,有大量企業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大量學生找不到工作。
今年就業率低是暫時信心不足,相信經濟提振后會改善,但結構性的問題恐怕需要教育部門應該考慮辦學方向調整。
L.Ling
疫情對社會經濟的沖擊不言而喻,崗位縮減對很多行業也是維護生存的應對之道。但于個體,可能就會面臨生存挑戰,比如失業。
但無論何時,崗位的調整也都是結構性的,有衰也有榮,有危也有機。只不過靈活應對的能力和資本人各有別。有的人有更多選擇,有的人可能就很窘迫。
就大學生而言,畢業即失業其實也不是新現象,這和大學擴招、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間存在差距、學歷與職業間相對固化的社會期待等都有關系。
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提示我們去做更多思考。比如為什么年輕人更容易失業?什么樣的年輕人更容易失業?年輕人失業會帶來那些影響?年輕人就業需要哪些幫助?甚至包括什么算失業,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也會看到不少年輕人選擇非常規就業,或者有條件選擇間隔年做自我探索。這和需要工作但找不到工作所面臨的問題應該有很大不同。
既要通過統計來做宏觀把控,又不簡單把個體淹沒在一個統一的數據中,這樣,才能真正有針對性地扶危濟困,或者釋然。
隱隱
中國的青年失業率近來似乎成了一個受到國際關注的熱點話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18.2%已是這一數字的近三倍,也超過了美國同期的青年失業率(7.9%)。再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趨勢看,美國的青年失業率在2020年的一段時期激增后一路下降,中國:波動平穩,在近期呈上升趨勢;歐洲:基本上青年失業率一直平穩地高于中國,但在2021年以來呈下降趨勢。
如果各國的數據統計相對真實可靠,那么上述觀察背后,我國青年失業情況在今年下半年的趨勢恐怕更難樂觀看待,經濟狀況的潛在影響也更深遠。疫情的各種不確定性降低了青年勞動力的流動性,無論是海外還是中國各大城市,尤其是剛剛宣布與靜態管理告別的上海,盡管國家和上海政府出臺了各種實際的舉措來幫扶企業、促進青年就業,但眼下降本增效、收縮過冬已經成了不少企業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個人覺得高校教育一直以來缺失了一個環節:應激處理。疫情也許只是把未來5~10年要面臨的長期問題加速集中爆發出來了,所以若從好的方面來看,這種危機也不失為另一種黃金期,面臨擇業的青年們也該珍視這段思考的空間: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并不是只有一種或幾種選擇。
苦逼的核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對此的一些解釋我感覺很有道理,他說既有宏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因為疫情的影響,現在的就業市場的確不景氣,這影響了所有人,而找工作的畢業生更是首當其沖。他提出中國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的下降讓年輕人就業更多集中在服務業,而旅游、教培、餐飲、文化娛樂這些年輕人就業集中的行業,目前受到的影響較大。
但也沒必要過于悲觀,現在的零工經濟比較發達,即使沒有固定的工作,短期內應付一下生活問題還是不大的。譬如很多做設計的畢業生,只要愿意還是能夠承接到不少的兼職工作來做,從收入上可能比正兒八經上班還是要高很多的,這些雖然是在統計數據上的失業,但實際上是有收入的。
A新征程
不悲不喜,不要高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