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之際,上海最新的經濟數據出爐了
胡華成
誰也沒有想到,疫情的第一年并不是企業面臨最大挑戰的時刻,今年才是。
我身邊有太多的創業者在疫情的第一年受到沖擊之后,在2021年得到了緩沖。當他們準備在2022年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卻感到有一種無力感,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難讓公司扭虧為盈。
其實不僅僅是我身邊的這些人如此,大環境也是如此。看了上海最新經濟數據出爐,應該就能夠感受到,種種數據都已表明,不僅僅是你家的生意難做,其他人的生意也很難做。
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創業者選擇了躺平,還有的創業者干脆關閉工廠出去打工。不管怎么做,這都是創業者深思熟慮的結果,我都表示支持。不過唯一不要做的就是“怨天尤人”,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疫情,并不會讓我們真正成長。
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只要有危險出現,一定會有伴隨的機會出現。如果我們只看到危險,那么我們就會跟機會無緣。
那么問題來了,疫情之下,危險在哪里?機會又出現在哪里?
最大的危險就出在了逆勢而為之上。很多創業者可能是看多了成功人士的傳記,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逆勢加倉,最終一舉成名。成功人士逆勢加倉的底層邏輯在于他們知道某樣產品存在稀缺性,價格會隨著市場回暖而不斷上升。
可是我們理解的逆勢加倉就是大規模開店,問題是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疫情結束啊。而且實體店并不是稀缺產品,競爭太充分了。
說白了,我們逆勢加倉與成功人士逆勢加倉的底層邏輯是不一樣的。疫情之下,沒有什么比現金流更重要的了,不要主動讓現金流緊張。
第二個危險就是抱怨和躺平。這種在心理上反映出的是消極的心態,并不利于我們思考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抱怨還是躺平,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被情緒左右,成為情緒的奴隸。
最大的機會出現在了我們終于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進行深刻地反思。一個人或者是一家企業只是蒙頭狂奔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很多企業做著做著就會改變了初心。企業在忘掉初心之后,很容易就會陷入到迷茫的漩渦之中。有些企業都是什么賺錢做什么,幾十年后,我們會發現這家企業并沒有什么價值,我們的行為就像是小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缺少重點。
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就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賺點錢,然后去過上隱居的生活,那么只要在合法的范圍內賺錢,沒有問題。如果我們想要創立一家偉大的企業,那么就應該不斷修正公司的發展軌跡,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情,久而久之,公司肯定會成為一家值錢的公司。
真正創業成功的互聯網巨頭無一不是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都是在賭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忍受長時間的不賺錢,最終他們才成功勝出。
當下也正是各位創業者充電學習的好時機,通過反思與學習,不斷精進業務,只要熬過這段寒冬,未來還是很有機會爆發的。
王律
2022年是虎年,是上海這個中國百年經濟第一城的本命年,每逢虎年不平淡。與1842年開埠時的懵懂和2010年“世博”時的高光相比,同樣是本命年的2022年的上海五味雜陳,不但沒有虎虎生威反而灰頭土臉。從大歷史的維度看,標志性的事件恐怕不是封控兩個月來在宏大敘事里折疊的“不上海”,或者曾經的全國唯一省級盈余財政也將要靠中央轉移支付了,而是上海在2022年將失去中國經濟第一城的地位恐怕沒有多少懸念。這將意味著:安史之亂以來(也有人認為是更早的魏晉衣冠南渡以來),上千年里,江南第一次失去中國經濟第一城。
中國經濟第一城北移,為千年以來所僅見。
在2022年之前,恐怕沒人會去想"中國經濟第一城北移內陸”這么個奇葩問題,投資圈抱怨的更多的是:“投資不過江”。
而2022年,中國經濟第一城將會出現在北方內陸,這已經是沒有多少懸念的事了。
以京滬目前的差距,停滯一個季度的上海,要把拉下的工趕出來是不可能的。
當然,北京的疫情壓力也很大,我們為北京祈福:北京加油!
也許,疫情是偶然一次特殊情況不值得大驚小怪,但也許是時代的分水嶺,現在,誰敢打保票呢?畢竟看看近幾年來北京GDP追趕速度,看看北京獨角獸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的數量,看看北京的人才實力和科技創新活力,誰敢打保票:過了這個本命年,上海仍能奪回中國經濟第一城?再回頭再看看青春朝氣活力四射的粵港澳大灣區,看看條件優越且已經由亂及治的香港,看看年輕年盛敢作敢為躊躇滿志的深圳,看看廣州這個曾經的滬港母城還是那么的風彩依然蕩氣回腸,誰敢拍胸脯:上千年了,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就一定是江南?江東自古冠絕天下供養華夏,這個牛還敢吹嗎?
雍容華貴摩登時尚的上海,國際范、有腔調的上海,你是不是太老了?老到帶不動中國經濟體量趕超美國,老到可以被一件偶然的事件絆倒?
也許,會有很多人會不屑一顧,覺得王律大驚小怪夸大其詞制造焦慮,上海不就是遇到一個突然出現的絆腳石嘛,打完這場阻擊戰上海還是No1!上海畢竟有全球第一海港,長三角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最大的生產基地,江南有上千年世界最繁榮區域的傳統底蘊,縱貫長江的數千里深厚經濟腹地都以上海為龍頭。而北京,雖貴為首都,但地處北方內陸,不臨江不靠海,且周邊地區乏善可陳幾近孤城。可是,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港口碼頭還象傳統上那么是經濟發展的先決必要條件嗎?而北京除了沒有海港之外,科技創新活力、金融控制能力、文化影響力、陸空港能極、人才培養和儲備能力等等全國乃至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要素稟賦,哪方面比上海弱?北京有什么不可以?
由海到陸、由南到北,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過去,經濟學家們觀察發現,上海經濟是外溢型的,周邊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均受益于上海的發展,一座城帶起一條龍。北京經濟是虹吸式的,北京的發展不光沒有帶動周邊的發展,反而虹吸周邊資源形成環京貧困帶。
浦東新區開發以來,以浦東為龍眼,上海為龍頭,以長江為主干,以珠三角和京津冀為側僚,中國經濟一飛沖天扶搖直上,由對全球經濟的邊緣支流到現在的舉足輕重,并直奔全球第一經濟體而去。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喊出要做第六個全球性大都市、配置全球資源、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口號,而且隱隱然氣象初現。
今后,若北京真的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口全方位綜合實力中國第一城,會象上海當第一時產生外溢效能,引領全國各地共同發達嗎?還是仍然不變虹吸特點,因塊頭相對變大而虹吸能力更強,開啟虹吸全國資源模式呢?
不管怎樣說,對于上海而言,2022年是一個本命年,也是一個災年,我們期待鳳凰涅槃后滿血復活,上海依舊是“很上海”,重新奪回No.1!對于中國而言,王律期盼:歷經疫情重度沖擊、國際政治格局重大調整、全球化阻滯加重、國內經濟升級換檔調整等等多種困難疊加,很快趕上一個大年,驅散近兩百年來的陰霾來,更加豪邁地奔向全球第一經濟體,并在可見的未來成功超過美國經濟總量的一倍、兩
聶日明
上海在4月份的經濟表現不理想,5月份的表現會和4月份一樣。問題在于6月份是否會有一定的恢復。目前看起來并不樂觀,原因有三:第一,目前的復工復產要求相當嚴格,如員工閉環管理等,會導致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承擔其成本;第二,即使快速的實施深圳、杭州等常態化核酸,并將居民區和社會面放開管制,按現有的一些研究估計,人流也會降低30%左右,對于上海這種高度依賴于人流的商貿和消費城市,經濟增速會有較大的抑制;第三,疫情防控帶來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家庭和企業的預期,目前居民小區只要有陽性,就會變為封控區(常態化以后會變成中風險地區),小區會封閉若干天,企業也是類似,出現陽性就要停業停產,這勢必會進一步抑制人的流動。
現代社會和商業體系高度依賴人的流動,人流動才會有交易,會有訂單、商貿、消費,尤其是面對面服務業,沒有流動和見面,就沒有經濟活動,而這些行業恰恰又是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不流動不僅在短期影響需求(面對面直接消失了),還會在長期影響需求(勞動力沒有收入了,沒有能力消費),以此帶來惡性循環。
更進一步,我們還要看到,上海的經濟輻射,很多情況下會呈現:上海的經濟,長三角的問題。上海的經濟不好,會連帶沖擊長三角以及全國的貿易市場,在4月份的經濟和財政數據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胡喜
預計二季度整個季度的數字都會非常難看,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各主要經濟城市都遭遇了封控手段造成的經濟下行,上海的復工復產艱難展開,截至目前媒體報道中大多報道開工數量,而較少報道生產成本的上升以及復產的效果。
盡管所有的媒體報道都盡可能用負面新聞正面報道的模式來披露上海4月經濟數據,但是事實擺在那里,數據(如果是真實的)就不會撒謊,上海在4月份的工業總產值環比下降61%,作為全國經濟的領頭羊,和去年唯一正增長的省份,這次上海元氣大傷。
只能寄希望于進入6月之后,社會盡快全面恢復正常運作,以保證下半年經濟的亡羊補牢。
L.Ling
果然經濟是要靠熱火朝天的生活和工作來維護和促進的。
“經濟鏈”、“產業鏈”等概念的存在,就讓我們知道行行業業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分工細化更使得協作成為必要,所以還不是線性單鏈,而是系統。
上海疫情所致社會生產生活大面積停擺,一定會影響經濟發展,但影響范圍、影響程度、影響方式不一而足。有的可能致命,有的只是停頓,有的甚至得以新生;有的立竿見影,有的逐漸顯現,有的以觀后效;大船可能根基厚,小船也許好掉頭,但前者可能負荷重,后者可能易傾覆……
危機危機總是有危有機,“不浪費一次危機”,重要的在于首先活下來,然后總結反思活下來的智慧以及如何可以活得更好——于個人于組織于社會都是如此。
暫停,有時也是去泡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