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頭版:四大理由支持A股不跟跌
魏衡
四大理由無可厚非,都有道理。
但如果要寫一個四大理由A股將會跟跌,也同樣能夠寫得出來,并且也很有道理。
當然,官媒發聲,是因為整體來說投資者的信心還是不夠足,給大家打打氣,這是很有必要的。
而作為個人投資者,從自己投資能力提升的角度,應該是把市場理解為一個天平,漲和跌都各有自己的理由和籌碼,關鍵是思考天平的平衡是如何變化的。
東木
今年是“多事之夏”,美聯儲加息、邊緣政治等一系列的因素導致前段時間美股指數大跌,帶動了A股打出了低點。但是當美股市場反彈,指數拉升的時候,A股市場并沒有跟隨出現大幅的上漲。究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就是中美產業結構不同。我覺得這個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個方面是中美產業結構不同。就說智能手機,美國蘋果市場份額大概是全球的四分之一,而我國可以占到全球份額的50%。雖然我們的市場份額多,但是我們能拿到的利潤可能都不到整個市場的10%。而美國卻能夠拿到將近90%的利潤。這就是因為產業結構不一樣,反映在股市上就可想而知了。
再者,政策定位的不同。美股是美國的經濟命脈,美國的資產核心是在美國股市里面。所以美國的政策對美國股市是非常的呵護。比如美聯儲如果要有政策的動向,一定會做很多的鋪墊,讓市場充分的預期。所以美國是一個投資市場。而我國市場定位是一個融資市場,就是讓大量企業來股市融資,然后發展實體,所以我們是發展實體的融資市場。其實很多公司的前景并不好,在美國市場可能都不能上市。但是國內的情況是大家都喜歡打新股。
不過大家也不用灰心,隨著我國的發展,我們的市場也在向投資市場轉變,后續會出現很多的好公司,所以還是要對A股有信心啊。
溫和的強硬派
對于疫情的嚴控帶來了近幾個月以來經濟數據的下滑。也正因為此,有人會關心,我們什么時候才可以實現常態化管理?
這可能是當下經濟最大的制約項,卻也是反彈中最大的催化劑。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我想,這絕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更多是一個“能否負擔”的問題的。
在責怪疫情嚴控導致我們與春色無緣時,我們卻沒有考慮到,每一次核酸、抗原都要有成本的,即便是政府層面的集中采購,依然是開支巨大,而由此帶來的GDP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到底未來政策如何演化,我沒有能力猜測也不敢妄言,但我想講一個段子。
苦命人對禪師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br />
禪師說:“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放不下的?!?br />
苦命人卻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
禪師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
苦命人被燙到馬上松開了手。
禪師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4月金融數據出臺那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人類群體在遭遇恐慌后的群盲現象。
許多號稱資深的金融從業者,被一個記者所撰寫的悲觀標題所感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自媒體文章瞬間就突破了10萬+閱讀。
這就是人性,作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我只能表達更多的理解。
我只想克制地呼吁,不要盲目樂觀,更不應盲目悲觀。
可以放縱自己的情懷,使得自己在壓抑之時尋找到一個最佳出口,這從人性的角度,并沒有錯。
但請不要忘記,放眼人類世界有記載的歷史,人類社會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長期的向上性。
歷史的車輪終將無情地向前走去,即便我們要走的路布滿了荊棘與泥濘。
這恰恰也是我們當期的最佳寫照,短期的陣痛和長期的理性出清將會在較長時間里共存。
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固化于悲觀的“信息繭房”中,而無視了正在變化的積極因素。
那無論是對于我們去做投資、去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去處理我們和未來世界的關系,無疑都將是一個更大的錯誤選擇。
佛語有云:“有為轉變”,即有為的諸法會起生滅變化,經常移轉變遷,又有人引伸為世事變化多端、榮枯盛衰激烈之意。
新的一個周期往往開始于無人問津之時。
有人說,股市真正見底的時候,人們會試圖刪掉手機里每一個和投資有關的APP。
絕望之時,才是希望重生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