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安受“UST崩盤”波及,趙長鵬證實300萬美元投資額只剩3400美元市值
得瑟小繆
因為兩年前跟Terra團隊有些溝通,也認識該項目的一些早期投資人,所以盡量從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第一,類似旁氏的設計邏輯。LUNA是2018年由Do Kwon成立UNA基金會(LFG)并發(fā)布會該穩(wěn)定幣項目。在發(fā)行后的兩年時間里,LUNA的價格始終在不足1美元區(qū)間浮動,雖然有韓國支付機構背書其在2020年底也只有2000到4000萬美元的規(guī)模。直到2021推出19.5%的年化收益杠桿質押功能,因為套利和大幅透支未來信用,LUNA開始高暴漲至119.5美元市值410億美元。其實,鑄造UST并不能產生價值,反而稀釋了LUNA本身的價值,但是在旁氏上漲的邏輯下還是有大量資金涌入。這一龐氏的設計邏輯導致了LUNA的暴漲,也必然會在資不抵債時導致快速的死亡螺旋崩盤。第二,另外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創(chuàng)世團隊的貪婪和應對危機的不作為。Do Kwon套現(xiàn)了大量資產,而UST穩(wěn)定幣脫錨三天之后才著手解決超額增發(fā)問題,根本已經控制不住。LFG更是在暴跌發(fā)生時開始偷偷轉移資產(這樣在之后被金融監(jiān)管追責時也沒有其他資產可以賠償)。截至2022年5月7日,LFG 共持有80394枚比特幣、39914枚BNB以及其他幣種等資產。5月16日,LFG發(fā)推公布,基金會的剩余儲備只剩下313枚BTC、39914 枚BNB和其他資產。8萬枚BTC資產不翼而飛,更凸顯了團隊貪婪。聯(lián)想到之前AC跑路FTM崩盤,韓國區(qū)塊鏈項目無底線收割全球韭菜似乎已經達成共識。其實穩(wěn)定幣這個賽道相對更新波動是存在的,特別是質押資產因為波動性的問題,所以容易因之前的設計問題發(fā)生事故,創(chuàng)世團隊的操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比2020年312的市場崩盤導致MakerDAO暴跌與LUNA,創(chuàng)世團隊的操作差異決定了事情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所以說,初心很重要,決定了一切。

李紅波
關于LUNA的故事已經在金融圈和科技圈鬧得沸沸揚揚,而關于媒體的評論也似乎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聲音,基本是Crypto行業(yè)就是“割韭菜”的,所謂區(qū)塊鏈就是騙局,這與半個月前還因為Web3而備受關注的行業(yè)再次被“冷眼相看”,而這僅僅隔了一周。
從目前的事實呈現(xiàn)來看,LUNA確實就是一個龐氏,所謂的高年化收益在價值面前不堪一擊,最終淪為了他人笑柄,而千億市值也在一周內少去了數個零,不少參與者血本無歸。
而作為幣安同樣如新聞所言,受到波及,遭受了上百萬美金的損失,這其中反映出的第一個問題是Crypto確實是高波動的投資品,不適合一般人參與;另一方面,不管是誰,在泥沙俱下的情況下都免不了深受其害,所以做好風險對沖顯得尤為重要。
而說回Crypto或者Web3,在當前野蠻生長的時期,沒錯,認清局勢很重要,當下并不是穩(wěn)定期,依然處于發(fā)展初期,所以免不了會有各種問題出現(xiàn),不僅是產品安全問題,也包括各類人為問題,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學習狀態(tài),而不是當一種投機工具,否則躲的了一時,躲不了多次。
當然,對行業(yè)本身也要充滿信心,除去泡沫之后,終會看到有價值的東西。

盧振千
聊聊我和數字貨幣的故事吧,以及我理解中數字貨幣的現(xiàn)狀與未來。
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通過玩短線炒數字貨幣賺了不少。但21年大概5月份,大盤開始下跌。5月底由于拋售不及時,加上整體下跌的厲害,有些沉不住氣,賣掉了大部分,虧了不小的一筆。
我發(fā)現(xiàn),整天盯著屏幕,反而會產生很多莫名其妙的焦慮。看著自己選的幣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變化,會讓人非常懷疑自己的決策。
加上下半年因為工作原因,沒時間和精力繼續(xù)炒幣。賬戶上剩下一些幣基本上也沒有再操作,不過偶爾還是會去關注。
再后來,21年12月火幣網在中國下線。
到前幾天沸沸揚揚的luna。看社交軟件上有人截圖賺了幾千萬。不禁心里一陣唏噓,但還是毫無波瀾。因為我清楚,注定會有更多的韭菜賠更多的錢。
毫不夸張地說,目前的數字貨幣市場,和賭博的區(qū)別不大。
所以,我認為現(xiàn)在的數字貨幣,能不碰還是盡量別碰吧。
雖然如此,但我看好未來的數字貨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不可逆的,注定會進入一個元宇宙時代。數字貨幣的價值會在那個時間保值、穩(wěn)定。
但是也不排除現(xiàn)如今的數字貨幣在未來無法成為通用貨幣的情況。
未來的事,誰又說得準呢?

三里尋煙
之前的趙長鵬,之所以被稱為“喜提華人首富”,就是因為其之前的資產大部分都是因為其手中幣安的估值,外加其手中數字貨幣的估值。按之前的說法。幣安的最新估值是3000億美元,持股30%趙長鵬的個人身價就是900億美元。但幣安到底值不值3000億美元,而趙長鵬手中的其他數字貨幣到底價值幾何,都要看市場情況而定,就比如現(xiàn)在,在最近數字貨幣大崩盤的背景下,300萬美元的投資額就一下子變成了3000美元,可想而知其中水分有多大。

David
貨幣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的工具”,要能成為貨幣或具備貨幣屬性,該介質最基本的屬性就是“相對穩(wěn)定性”,“相對穩(wěn)定性”也是一直以來“黃金”作為“最后”的貨幣的核心原因。
現(xiàn)行貨幣制度自美元與黃金脫鉤后就是紙幣/信用貨幣體系,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價格由其國家信用作為支撐,國家信用則源于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治理等綜合要素的集合。從這個角度看“宇宙幣”,它的價值/信用之錨是什么?
貨幣另一個屬性就是“債權人”或“申索權”,與發(fā)行機構的“凈資產”直接相關。從這個角度看,“宇宙幣”的“凈資產”又是什么?
商品的價格,則由供需關系和稀缺性/可替代性決定,本質是當下的稀缺性/可替代性。以去中心化自詡的“宇宙幣”在被證明仍然屬于“集中式”分布的后概念時代,任何有意愿的機構都可以創(chuàng)造“宇宙幣”,那“宇宙幣”的不可替代性又在哪?
如果還有人在鼓吹基于元宇宙的“宇宙幣”的未被發(fā)現(xiàn)的價值,只能說是“智者自知”-好自為之。
補充一下,很多前期炒“宇宙幣”概念的都在鼓吹“財富都在你看不懂的地方”。但筆者想在這里提醒大家,貨幣的原始本質就是每天你睜開眼要吃的米面肉蛋奶以及吃飽后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游,這就是本質推論。“宇宙幣”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郁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