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抖音等公告:禁止蹭空難熱度及發表不當言論
李良東
空難引發的傳播在媒體、自媒體、社交圈的助推下極速展開,利用重大的悲情事件給自己引流的做法不僅引起了諸多嚴肅的新聞工作者的憤怒,也讓公眾對重大災害性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有了更多認識。
公眾傳播的主體對象是公眾,但在重大災害性事件發生時,受害者家屬與親友是優先于公眾的。如果無法與家屬和親友共情,無法抑制所謂的“發布沖動”而公開對家屬與親友二次傷害(或長期傷害)的信息,那就是缺乏新聞倫理的做法。而事實上,傳播過程中的亂象遠甚于此。
某記者哭著發布了一段現場視頻,但他是否考慮過有些家屬和親友并不希望公眾看到這讓人痛苦的地方,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似乎共情的悲痛滿足某些人對現場的好奇心”而已。某些自媒體拼湊著各種來路不明的信息,煞有介事的錄成所謂痛心的講解視頻,甚至不惜以各種方式暴露死難者、家屬、親友的隱私,來標榜自己內容的“獨特、驚悚、稀有”,并從來不會忘記請大家加關注。
在迎合大眾和堅守傳播倫理之間,不僅體現著專業程度,也體現了基本的社會道德。當新聞倫理只能對新聞媒體起到規范與約束作用時,在自媒體泛濫和社交傳播無孔不入的時代,可以以“傳播倫理”來對消費悲情的信息進行勸誡。當然這也會引發針對內容審查合理性的擔憂。
由這個話題略微引申一些,既是對當前信息化社會公眾傳播的治理問題。當人類社會的群居性從線下到線上線下同步時,公眾傳播已早非新聞媒體的特權,并已經在語言轉換、語義識別和隨時隨地多平臺、多渠道公開發布過程中,超越了地域國界、種族文化、時空交錯的障礙。俄烏戰事中的輿論戰中,雙方甚至多方的信息捏造、操縱與縱容,所造成的混亂早已不僅僅在俄烏境內,而是遍布全球。
當我們無法對新聞傳播和公眾傳播報以更高期待時,我們能做的恐怕只有讓自己保持客觀與冷靜,更為思辨地看待這紛雜、不對稱的信息環境,從常識出發盡可能地避免人云亦云。
石景山辛芷蕾
在這個流量變現的時代,蹭熱度和愛錢一樣,快成了天性的一部分。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蹭熱度也要有道德邊界。與人命相關的話題最能博得人的眼球,更何況空難這種群體性悲劇事件。
災難的嚴重性通過流傳出的視頻和現場圖片可以想見,搜救結果是否能有生還,每個人心里都有了判斷。即便如此,在正式結論蓋棺定論前,但凡正規媒體在語言運用上都會字斟句酌,與悲劇最壞的結局保持著界限,哪怕現實已經無限接近。
科技的發展讓每個人都是媒體,都能發聲,不專業是合理的。但在這種悲劇面前,不妄下評論,不為了熱度帶節奏,保持對逝者的敬畏,是發言者生而為人是否合格的標準。
Kessy Shan
發生在昨天的MU5735空難吸引了大量網民的關注,在微博和抖音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上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不過,這也吸引了很多自媒體或者短視頻博主為了蹭熱點、吸流量的操作。本來緬懷受難者,呼吁徹底調查,也沒有什么,但是從昨天開始,很多自媒體已經根據某些真假難辨的視頻、自己對航空業一知半解的了解,開始散播謠言,這對受害者家屬可以說是一種二次傷害,對于平臺來講,對這樣的散播謠言的行為肯定還是要進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