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數大跌11%,創單日最大跌幅
蘭香
(轉自微博大V“格隆”)昨天一個主倉為中概股的投資圈老朋友給我發了一段看似平淡的文字:
爆倉了。熬了這么久,終究還是沒能熬過去。也好,一下子輕松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那么多焦慮了。
短短15個月時間,中概股跌去了近10萬億人民幣(1.37萬億美金)的市值。
相當于世界第二經濟體(中國)GDP的10%。所有中概股接近腰斬,股價跌幅超過90%的,比比皆是。
這不是股市,是地獄級的大屠殺。
在這種泥沙俱下的大環境系統性風險面前,個人再多的折騰,也是螳臂當車。你越努力、越勤勉,死得可能越快。
最滑稽的是,我們甚至不知道,誰才是那個引致慘禍的執刀手?以及,有沒有辦法讓它停下來?
過去不做企業,無法感同身受。自從七年前自己做企業后,我才知道創業之艱難,賺錢之不易。在現行繁雜稅制體系下,一個數百人的企業,要通過無數次見不到城市落日的加班、一次次爭吵得面紅耳赤的內部會議、一次次幾乎沒有自尊的外部市場拓展,扣扣索索節約所有能節約的成本,一年辛辛苦苦,或許勉強百萬級利潤——這還得你運氣足夠好,在這過程中不犯方向性錯誤,不死掉,不被潑污水,不被攻擊,不被商業以外的麻煩盯上……
所以,我無比尊敬那些把企業從小到大做起來的企業家。所有能做到上市的企業,肯定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外人看到的光鮮亮麗,于經營者內里,或許千瘡百孔,滿身疲憊。
財富建難,毀易。財富的積累,需要數十年如一日、一點一滴、苦行僧一樣的日積月累。但,被敲碎,只需一瞬間。
關鍵,這種財富損毀,可能根本不可逆,再也無法恢復。
沉舟側畔千帆過。世界不會停滯,任何人于時間,都只是匆匆過客。我完全相信,哪怕死去再多,未來還是會有更多新的、光鮮的商業故事、投資故事,和人。
我只是期望,我們的后代,不用再經歷我們一樣的,如此多的殫精竭慮、如此多的惶惑無措,如此多的磨難。他們能非常簡單地思考,非常簡單地賺錢,非常簡單地去愛,去生活。
華神
就中概股的監管問題,冷靜(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證券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21年7月在《文化縱橫》雜志公眾號上的發文現在看來依然不過時,以下為節選:
滴滴事件引發的此輪中概股風波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中概股赴美上市所涉的熱點法律和政策議題,從此前凸顯的美國證監機構意圖實施域外管轄權遇阻和中美跨境證券監管協作僵局(尤其體現為跨境審計糾紛),演化到中國境內監管機構就中概股出海上市進行資格審批和合規審查的屬地管轄權是否即將面臨著全面激活和強化的問題。甚至有論者推斷,中斷已達十七年之久的“紅籌出海路條”(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就民營企業以小紅籌方式赴境外市場間接發行上市表示放行的“無異議函”)即將重回境內監管圖景的中心。而這并非危言聳聽:滴滴事件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7月6日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全面收緊中概股赴境外上市的境內審批和監管口徑已是大勢所趨,并在規范修訂和制度補強的任務方面具有相當的緊迫性。
同時,要幫助中概股應對當前在境外市場所遭遇到的空前緊張的、且正在呈現匯聚合流態勢的政治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而政治風險又是最為凸顯、處理最為棘手的),僅從把關甚至收緊其出海融資放行的門檻著力是不夠的。還是要從大力激活和擴容境內資本市場以及港股市場的融資功能入手,回應中概股所涉行業的企業融資需求和開辟其境內境外投資者套現退出以獲得合理財務回報的通道,方是治本之策。否則,中概股出海融資的境內監管便缺乏有效的抓手。
將滴滴這類在公司法意義上依照注冊地所在而被認定為境外法人或者外國企業的紅籌企業界定、或者比照為《證券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語境中的“境內企業”,對其境外上市的行為進行境內屬地管轄(審批和監管),是一種兼顧到對發行人身份進行真實界定的國際經驗以及我國境內證券市場的監管成本和公平秩序而采取的可取徑路。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注冊地在境外離岸市場、由中國法人或自然人實際控制、國內實體的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等指標中的任何一項超過關鍵比例(有實務專家建議定為50%)的中概股企業,特別是那些處于“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關鍵金融基礎設施運營者”等敏感行業內的企業,在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競爭和地緣政治斗爭格局下,于出海上市過程中觸碰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紅線,也可幫助此類企業明確境內合規事項的內容、范圍、標準和救濟通道,從而提升防范風險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換言之,將此類企業的境外上市“管起來”,并不僅僅是一種限制和監督,而同時也是一種保護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