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宣布暫時關閉在俄850家門店,肯德基、星巴克也紛紛“撤離”
李彰柯
就像一個輪回,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讓西方企業像30多年前突然進入俄羅斯那樣突然紛紛從俄羅斯撤出。如今正在撤出和準備撤出俄羅斯的西方品牌,可不止麥當勞一家,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和殼牌正加緊剝離在俄羅斯的投資;蘋果、谷歌和FB都縮減了在俄羅斯提供的服務…這些西方品牌的撤出,可能是因為多個因素的疊加,而西方的制裁算是其中之一,盧布的暴跌,以及跨國公司希望保護在俄職員,這都在相關考慮之內。
蘇牧野
在撤離俄羅斯市場的西方企業大潮中,餐飲類企業是反應比較慢的,但這也好理解——民以食為天,不管是俄羅斯人還是烏克蘭人都要吃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說,提供餐食似乎都是最“無辜”的舉動。現在它們撤了,受苦的還不是老百姓?高官和將軍們又不會是麥當勞的常客。
所以,為什么西方投資者還是在催促這些公司撤離俄羅斯呢?我想了想,除了發出割袍斷義的象征信號,實際影響的傳導機制大概是:這些企業撤出俄羅斯——俄羅斯人民既出于羞辱感,又出于切實的生計困難,轉而更多地反對這場戰爭和它的發動者——他們采用某種方式把發動戰爭的當權者趕下臺。但這個鏈條很長,在起到最終效果之前,受難的還是平民。
所以撤還是不撤、怎么撤,很考驗企業的智慧。百事可樂的做法就比較令人欣賞:它將暫停在俄羅斯的汽水銷售,包括七喜,但將繼續生產銷售牛奶、乳制品、嬰兒配方奶粉和食品,這既是一種人道主義努力,也是為了讓它在俄羅斯的2萬名制造業工人和4萬名農場工人繼續有活干。同樣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麥當勞表示將繼續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員工支付工資。
聯想到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方興未艾的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此前基本都局限于企業層面,而這場戰爭讓人們思索,是不是應該將國家行為納入到考慮之中?也就是說,不在企業控制范圍內的國家行為,會如何影響企業的ESG踐行?如果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是不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企業,以及與之做生意的所有外國企業,都要接受某種程度的ESG“降級”(或者增加其風險因子)?如何避免懲罰無辜者?一場戰爭中,又如何界定“無辜者”和“幫兇”? 在商業已經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因為一場戰爭,這些問題都被推到了邏輯推演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