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第二輪談判就建立人道主義通道達成諒解
蘭香
俄烏戰爭已進入第九天,終于出現雙方取得進展的首個跡象,但僅僅是這一點跡象也很難讓我們相信戰火會很快停息。實際上,當地時間3月3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批準烏克蘭總統的征兵動員令。另據環球時報報道,第一批國外雇傭軍已經抵達烏克蘭準備與俄羅斯作戰。
俄烏邊打邊談,西方對俄制裁則繼續加碼。據央視新聞報道,白宮宣布對8名與普京關系密切的人士及其家人實施制裁,美國財政部將制裁7個俄羅斯實體和26名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個人,美國還對19名俄羅斯寡頭及其47名家庭成員和親密伙伴實施簽證限制;歐盟擬取消俄羅斯貿易最惠國待遇,將由此對俄產品征收高于世貿組織成員的關稅。
盡管目前的制裁還未直接針對能源方面,但次生災害已經在發生,短短幾天內油價已經飆升到110美元以上。有機構預測,如果俄烏戰爭不能在三個月內結束的話,屆時國際原油將暴漲到每桶150美元以上。而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每年進口原油超過5億噸,如果國際油價在150美元以上高位運行的話,汽柴油價格將超過10元每升,大幅推升國內物流貿易、化工原料等生產生活成本,導致全社會通脹率上升1.5個百分點。
但遭殃的必然不會僅僅是中國,即便是舉起制裁大棒的美國也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里引用交銀國際洪灝的最新觀點:
———每一次石油危機或油價飆升,都伴隨著貨幣體系的重塑:1973年的石油美元、1980年的沃爾克和2008年的量化寬松。這次應該也沒有什么不同。曾經,沃爾克之前的美聯儲主席Arthur Burns窮經數典地論述了為什么貨幣政策不能解決戰爭等結構性問題引起的通脹,并處心積慮地把油價和糧價排除在通脹的計算之外。最終,這種在經濟周期摧枯拉朽之勢面前負隅頑抗的經濟學詭辯,使美聯儲錯失了收緊貨幣政策的良機,直接導致了后來的大滯漲,但也最終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系統。畢竟,沃爾克展示了中央銀行如何在信用貨幣拋棄了黃金之錨之后、在通脹猛于虎之時仍然能夠不忘初心,義無反顧地把基準利率翻倍地加到20%。沃爾克此舉無疑為后來的美元信用和霸權奠定了大局,但前人開天辟地創造的這種信用,已經幾乎被后人敗光殆盡。
———去年甚囂塵上的“現代貨幣政策”認為,無論美聯儲如何印錢,通脹都難有起色。細想一下,這種理論的核心,就是美元信用的不斷延續,美元霸權的生生不息。然而,如果按照70年代前原來的通脹計算方法計算美國的通脹,美國現在的CPI是15%,而非7.5%。在考慮國家資產負債表兩端平衡、美聯儲的負債就是美國人資產的增值的時候,“現代貨幣理論”卻沒有考慮到,沒有信用,資產價格只是虛高。印錢只是在資產價格后面加零,然而,資產產生現金流的價值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宏觀的變化,總是悄無聲息,難以洞察,但最終來得都石破天驚 —— 就如冰川消融、最后雪崩一般。在這個暗流涌動的時代拐點,在那不遠的未來,又將由哪一枚貨幣一統天下,號令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