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巨頭集體唱多人民幣資產:去A股,那里正在復蘇
溫和的強硬派
事實上,海外資金長期以來就有“聰明錢”的說法,在A股歷史上的幾次大波動中,外資基金或投資者都有不錯的表現,讓大家刮目相看。但是,相比于許多人對于外資的盲目崇拜,我更想探討的造成這個現象背后的成因。
首先,境內機構投資者長期處于極大的投資壓力中,來源于投資者的壓力傳導到投資中來,不可避免會造成投資結果導向化,或者說是投資短期化。有基金從業者開玩笑說,我們不是賽馬而是賽狗,這種現象到近期還有所投射,私募基金預估凈值,說白了也是應對投資者的“急迫”要求。我不苛責境內的投資機構,但這種全行業的“焦慮”將會導致我們所有人都成為輸家,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其次,境外的機構從投資邏輯上就是堅持大類資產配置,少做擇時,無他異也,但堅持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的相關邏輯(再平衡),確實可以起到低買高賣的效果。對比境內許多投資者希望賺到每一分錢的焦急心態,境外機構更成熟的心態和更系統性的方法,卻意外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到底是信奉主動投資,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還是老老實實做資產配置,獲取中國經濟的貝塔和阿爾法,我們似乎又被上了一課。
最后,境外投資者也不絕對是成功者,以去年大賣的橋水中國為例,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橋水中國的宏觀對沖產品相比于凱豐和半夏都有較大的差距,如果我們只是看到了少數機構的成功,就以偏概全,認為外資機構都是神仙,那我覺得就走入了另一個不必要的極端了。外資機構說得對,我們就認真聽,做得不好的,我們也要及時拋棄,這才是真正的“兼聽則明”!
張鵬
隨著美聯儲會議紀要相對平和,全球市場得以喘息,A股和港股市場也相對受益,但回撤和情緒修復尚需時日。
年初至今,A股高估值賽道輪番被拋售,低估值信仰也難以持續,投資體驗都不好。目前來看,盡管外圍氣氛緩和,A股整體表現依然不溫不火,指數和行業分化較為嚴重,大基建支撐上證指數走穩,中小創落后大藍籌。目前階段應該更加關注市場的主要矛盾和行業的邊際變化,靜待更為明確的信用擴張信號。
作為“穩增長”大方向之一,業內普遍認為基建投資上行趨勢確定性更強,基本面將迎來積極變化。但是,基建投資對于穩增長一時有益,對股市大盤部分有益,不能寄望過高。原因就在于,基建投資對于經濟擴張的邊際作用有限,這部分也會擠占信貸資源,真正股市起來需要靠經濟和信用雙擴張、經濟(消費為主)需求帶動貨幣和信用需求,推動收入和消費雙增長,體現為社融、社零、CPI的正向增長。
遺憾的是,近期CPI、PPI同比漲幅均下行。數據顯示,受豬肉價格繼續下行影響,1月份CPI同比漲幅降至“1”區間,同期煤炭、鋼材等行業價格走低帶動PPI繼續回落??梢姡炝可缛趯τ诮K端需求的傳導具有明顯的遲滯梗阻效應。目前香港疫情正在急劇增加,如果考慮偷渡客有可能大幅擴散疫情到內地的情況,疫情防控會導致經濟下行更大,穩終端需求更加重要和緊迫。
另外,我們對于A股、結構性機會應該有更深的體會。A股市場一個特性是“政策市”,不同的政策導向以及市場定價機制不足,導致了存在結構性的“套利”機會。當“穩增長”成為當前的方向和邏輯主線時,相關的基建、周期板塊國企和少數民企受益,這種政策性機會就是一種套利機會,持續時間不會長,偏向交易性機會。而消費、成長暫時會受冷落,因此等待復蘇的時間也會長一些。反過來說,對于這些相對更具有長期景氣度和確定性的機會,在它們受冷落的時候也正是可以適度逆向布局個股和基金的時機。(公眾號“財富鵬論”)
古德曼soul
外資一直對中國市場的潛力充滿信心,而隨著中國金融系統不斷開放,外資涉入的領域也越來越多。不過,去年一系列反壟斷、安全審查和雙減等政策壓力之下,受到政策壓力驚嚇的外資對手中現有持倉的中國股票進行調整,這也是部分外資開始撤出中國的原因。到了今年,反壟斷常態化之后,基本上政策對市場的沖擊力度已經減小,這個時候正是重新回來布局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