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證券報頭版再度發聲支持A股
王衍行
幾個邏輯上的疑惑:
1.官媒號召能否成為行政命令?滬深兩市最近與全球其它地區股市一同下跌。這讓許多投資者驚慌失措、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為,A股已經做好了在2022年上漲的準備,因為該市場估值不算高,而且政府在開展一系列行業整頓后已轉向支持經濟增長。官媒號召挺起A股脊梁,中國基金公司火速托市。1月的股市拋售潮已在中國引發警惕,國有媒體敦促大投資者保持冷靜,多家大型基金公司投入自有資金幫助托市。譬如,有的國有媒體在頭版刊發文章,批評國內一些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熱點和行業估值的判斷存在短期化傾向,不能發揮市場“壓艙石”的作用。我認為,對于國有媒體的善意勸告,機構投資者可以擇其有價值的內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自行研判其弦外之音,但決不能把媒體的觀點當成行政命令,機構投資者的判斷權、決策權只能是自己。至于“脊梁說”、“壓艙石說”、“負責任且有大局觀”,在邏輯上很難界定,僅僅當成意識形態的口號還可以。
2.積極信號價值幾何?若基金公司選擇此時“自購”,越來越多優質公司出手密集回購、果斷增持等,是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獨立決策,則可以作為向市場和投資者傳遞積極信號。若受到了外界的意識形態壓力脅迫,則難以判斷,可能使信號更加撲朔迷離。
3.如何聽懂兩位投資大師的話?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美國投資大師、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說:“鼓勵投資者,在危機中關鍵要做到遠離強制賣出的力量,并把自己定位為買家”。應該說,兩位投資大師的話的確為金玉良言,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深刻含義的人并不多。所以,投資者需要在真學真懂的環節下足功夫,而真信真用則是水到渠成的事。也就是說,在“是什么、為什么、如何辦”之中,“是什么、為什么”是基礎及前提,只有把基礎及前提搞懂能通,才會有“如何辦”,絕不可以本末倒置。其實,投資是件“知難行易”的事,千萬不要自命不凡地以為自己“很懂”。
我對A股的預判:
2021年12月31日,我在財富中文網撰文稱:中國股票市場2022年存在結構性投資機會。2021年12月16日,我在財富中文網撰文指出:貝萊德、摩根大通、高盛、橋水、富達國際、先鋒集團等華爾街主流機構均看好明年中國資產表現,稱監管舉措帶來的股票風險溢價已被定價完畢,預期貨幣和財政政策寬松。這是A股投資機會的開始,久旱逢甘雨。現在,我仍然堅持我的觀點,但我又有了新的認知,就是,在“是什么”問題上,唯一應該具有的是客觀,而沒有樂觀及悲觀,由于只有客觀才可以把自己擺在距離真理及規律最近的位置,而那些異想天開絕非一個合格的投資者所為。
蘭香
轉自一公募基金高管朋友圈:
年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早安
沙漠中有一種叫“含生草”的植物,沉寂幾十年,只要來一場雨,就能抽芽、生根、開花、結果;短短一周內,就能完成一株顯花植物全部的生命過程。一周后,植株重新歸于等待,等待下一場透雨的到來。也許一年,也許幾年,也許遙遙無期。但只要擁有點希望,便能迎來生命的再次小輝煌。
對“含生草”來說,等待,就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
對于投資而言,波動就像日升日落,是投資者面臨的正常存在。焦慮是把正常之事幻想為不正常。
此刻,或許等待、放下、走出,是過個好年的優選。
過個好年!
胡超
巴菲特有言,別人恐懼時我貪婪,A股市場長期向好的總體趨勢沒有根本性變化,擇機而動[呲牙][呲牙]
逹西先生
雖然從市場學、經濟學方面來講,證券和投資市場是中立的,體現了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經濟和貨幣環境變化,也受經濟和消費周期的影響。但是股市表現不好,廣大投資者也難免懷疑國家經濟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這也許就是官媒這兩天密集祭出一系列號召提振A股的文章,而各個基金積極內購護盤的原因。不過,經過這么多年的市場教育,對于廣大個人投資者來講,官媒和基金越是這樣操作,可能越讓人對未來市場走向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