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表態,三天兩次提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王衍行
釋放的三個重要信號:
信號一,張弛有度、加減法一起做。"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意味著,按照“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原則清晰界定合理住房需求,即貸款準入上,支持“住”,杜絕“炒”。具體金融政策支持范圍包括: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同時,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創新金融支持方式,落實閑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調整等政策,加快形成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機制。針對老年人的適老化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在部分地區開展試點,探索建立完善發展適老化住房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貸款的品種是,現階段,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并購貸款,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力度,促進房地產行業和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信號二,綱舉目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綱”,房地產金融為“目”,在金融風險防范化解目標任務尚未完成以前,不會本末倒置,這也是“穩”字當頭的題中之義。央行提出:“堅持推動金融風險防范化解。穩妥有序做好重點機構風險處置化解工作,依法加強對資本和平臺企業監管,持續做好頭部網絡金融平臺整改工作。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這意味著,房地產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難度不小,房地產業規模大、鏈條長、涉及面廣,對經濟金融穩定和風險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統性影響,文中的關鍵詞是: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風險處置化解;審慎管理;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顯而易見,盡管政策可以微調,但必須義無反顧地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值得關注的是,在與舊模式宣戰已經形成共識,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式不可持續,既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積累了不少風險隱患。
信號三,因城施策。央行近日提出:“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這意味著,未來的房地產金融政策不會全國“大一統”、“一刀切”了,由于各個城市的房地產業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分類指導,抑或精準滴灌十分必要了。做好因城施策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尊重群眾;二是加強調查研究,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三是防止簡單化、亂作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各個城市,必須認真反思這三個前提條件,這是求真務實的“試金石”。
總之,“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蘭香
就房地產市場而言,很明顯,從政策放松的角度來看,保剛需、保交房、保民生仍是主要基調,“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是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央行才會三天內兩次強調,而深陷危機的房地產公司能否活下去,可能并不是高層最關心的問題。包括最近高層對房地產和建筑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個定調,意味著房子以后只能是消費品而非投資品,金融屬性會進一步弱化。
盡管銀保監會此前表示將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政策,在落實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的前提下,指導銀行保險機構做好對房地產和建筑業的金融服務,但這種金融服務已不可能再支持房企過往的高杠桿模式,也就是說對于多數房企而言融資不會有實質放松。在市場預期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央行的最新表態對房企并沒有構成什么實質的利好。歸根到底,既然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那么就需要風險真正地出清,只要風險還沒有真正出清,這個市場也很難說變得健康起來。由此可以預期的是,房企爆雷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明年上半年恐怕也不會明顯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