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音樂二十年來最大的虛假繁榮
2021-12-26 19:0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半個月前,澳門舉辦了第三屆TMEA音樂盛典,十大熱門歌曲榜單和前兩年一樣,全都是沒聽過名字的短視頻BGM。而根據國際唱片業(yè)協(xié)會(IFPI)的《全球音樂報告》,過去三年是中國音樂產業(yè)規(guī)模保持高速增長、連續(xù)躋身全球前十的三年。艾媒數據的預測里,2021中國音樂產值光在線這一塊兒就超過了420億。 很難想象,一種流行文化,在輿論和數據上存在著如此巨大的割裂,就像一個籠罩在生產線上的黑箱。而黑箱兩頭,是被馴化的民意,和被反噬的創(chuàng)作者。 | 相關閱讀(藍字計劃)
53
東木
執(zhí)大象 天下往
作為一個普通聽眾,不能像專業(yè)樂評人那樣對時下的音樂點評,也不好說華語樂壇如何如何,僅僅作為一個聽眾,說說我對這些年聽到的華語音樂的一點感受。
?
首先,我并不認為現(xiàn)在還在聽周杰倫十幾年前的歌就顯得當前樂壇的悲哀,實際上還在聽更早的beyond音樂的大有人在,西方也還在聽Beatles和皇后樂隊,瑪麗亞凱莉的圣誕音樂也是年年圣誕上榜,經典的就是經典的,這個不會因為時間過去而消磨,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后還會有人聽周杰倫。
?
那么,現(xiàn)在為什么會認為華語樂壇虛假繁榮呢,在我看來,現(xiàn)在無論是音樂,繪畫和電影等藝術形式,都存在一個兩難的問題,是迎合流量?還是潛心打磨經典?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人們越來越變得對欣賞藝術快餐化,熱鬧化。一曲文字堆砌的古風歌在抖音里轉一圈,便成了洗腦神曲,你說有多藝術?一眾聽者說不出來,這就好比匠氣十足的彩繪牡丹,旁人只知道其艷麗,而懂行的人說這匠氣十足。這里,我就要說審美了,之前電影《沙丘》出來的時候,有些人說節(jié)奏緩慢,有些失望。這就是典型審美流量化和短視頻化。長時間接觸短平快的,你很難想象達芬奇4年才畫出蒙娜麗莎,你很難想象用心譜曲作詞“天青色等煙雨”而“等”來的《青花瓷》。
?
對于華語樂壇的事情,影響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我認為一個普遍而深層次的問題還要歸結為審美能力,音樂創(chuàng)作者有審美,觀眾也要知道什么是美,這一點我相信對中國電影和中國品牌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