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報告:電商成消費唯一增長渠道,阿里渠道貢獻率下降至35%
longstory
對中小商家來說,同質化的商品做起來的實在是很累,除非價格具有絕對的優勢,或者商家具有很高的流量陣地。
淘系是從何時開始把自己搞衰的?其他電商平臺的崛起,只是一個加速的過程,而真正的衰敗起始點,是從它幾年前搞什么搜圖找同款開始,直接把同質化或半同質化商品的價格競爭極速加劇。
這一點我幾年前在生活里分享過,當時還提醒很多實體老板千萬不要低估這個功能,很多人沒什么感觸。
現在好了,很多消費者在實體店看到某款商品,直接拍照網上比價,對于100元以下沖動型購買所造成的機會成本低的商品,或者食品等即時性消費的商品,這個功能可能影響不會太大;但對于100元以上,尤其是不那么馬上需要,只是在腦海里添加一個購物車,消費決定鏈路長的商品,這個功能直接是個必殺!更不用說,現在的電商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比較功能!
對于做批發的老板來說,如果你們的實體進貨客戶的生意受到影響,你們的生意會不會產生影響呢?
其實實體的中高客單價店鋪的萎靡,不是從疫情開始,更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結束,因為整個世界的經濟正在處于短則再3年,長則再10年的康波衰退周期,世界經濟所呈現的更多的是結構性機會和存量競爭。只有在此5到10年之前有客戶體量積累的商家,才能還算不那么難受的活下去;對于沒有客戶積累,缺少資金,缺少經驗,更缺少社交流量陣地的新人來說,現在沖到這些同質化半同質化的商品里,8成要做炮灰。
中國的市場經濟,對缺乏品牌調性商品調性的大量中小企業來說,已經進入肉搏拼刺刀的階段,唯有差異話,才能謀出路。
雪清晨
最近偶爾會去一些購物中心吃飯,發現除了餐廳以及優衣庫這樣的快銷服裝相對有一些人氣之外,其他很多店鋪的確是門可羅雀。而此前很多商場里面的教育培訓機構隨著“雙減”的實施關門后,商場里更冷清了。
從消費者的角度,現在除了在商場打發休閑時間,吃飯和娛樂外,實在也想不出什么是線上實現不了的,即使是很多需要試用,試穿和現場體驗的商品,如果不能做到和線上同樣的優惠,則很可能只是一個展示的渠道,最終的消費還是會到線上去。
線下消費渠道的不斷衰退也讓很多商場都改成了寫字樓,最近在北京也發現這種現象越來越多。西壩河的百盛已經改成了寫字樓,而北五環此前的歐尚超市也將被改為商業綜合體。立水橋南的華堂關門后也改成了寫字樓,這大致是線下商業衰退最好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