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造假調查,如何改變“唯收視率”現狀

李良東
客觀評價往往也不那么客觀,如果客觀評價的取向不正、過程被干擾、結論被設定。從贏得收視率變成購買收視率,這種干擾客觀評價的動作其實就是欺詐。問題不是說欺詐不對,更要命的是為什么那么長時間的欺詐行為竟然能大行其道。劇場效應?劣幣驅逐良幣?豬油蒙心唯利是圖?
很多事情我們都需要借助第三方評價,各類考試、評測、外賣服務評分、書畫文學作品評級或掛拍、權威專家點評論證等等。收視率作為第三方數據,直接影響作品版權銷售以及市場投放的效果評估,收買收視率又不被監管當然會成為博取名利的捷徑。制訂標準和評價規則,即擁有對該領域相應的話語權。但如何確保這些評價的公正性、嚴謹性、科學性呢?由誰來監督這些評價者呢?
在科研領域,饒毅公開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學術造假后被反訴,索性是上海庭審駁回了耿美玉的訴訟,讓饒毅獲得了慘淡的勝利。而最為魔幻的無疑是“向裴鋼舉報裴鋼”的壯舉,但然后呢?一地雞毛。如果連嚴謹的科學研究領域尚且如此,那么社科領域就更是不知所云,基本就是比誰頭銜多、頭銜大、聲音響、不給不附和者空間的手段多而已。
政府推進精益化管理,首先從流程上做了規范,已經大大壓縮了弄虛作假的空間,但心術不正的總歸可以搞出新花樣來。要想風清氣正,可以進一步加大對作假者征信的管控力度,可以鼓勵更多開放性的社會監督,更應該讓饒毅們更多支持和空間。

孫渺
收視率造假一直就在影視劇行業里面存在著,在我們還沒有習慣于上視頻網站觀看付費視頻之前,比拼收視率是各個電視劇制作方甚至地方電視臺的工作指標之一,而其中可以操作的灰色地帶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到了視頻網站時代之后,收視率變成了觀看量或者點播率,這個數據就更水了,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個我們聽都沒聽過的電視劇,在某某平臺上播放量上幾億幾十億,只能說之前收視率造假的老黃歷如今又有了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