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資管發布2022展望報告
王衍行
對A股樂觀:貝萊德究竟看到了什么?
管理規模逼近10萬億美元的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首次表達對A股的樂觀態度。其理由:
一是認為政策已經向略寬松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年經濟方向后,貝萊德認為政策已經向略寬松轉變。也可以理解為,這是政策發力維穩經濟的靴子落地了。
二是“三大支柱”上逐步放松。中國在監管方面強調社會目標和增長質量,而非數量,這令一些投資者感到不安。然而,政策制定者再也不能忽視增長放緩,因而中國會在貨幣、財政和監管政策這三大支柱上逐步放松。經濟增長放緩已達到決策者無法再忽視的水平,因為預計看到政策逐步放松的局面。貝萊德預判,隨著經濟周期放緩,中國貨幣和財政政策將會適度放松,監管政策也不會再加碼。
三是撥云見日,認知到中國政策的轉變。2021年,中國的總體政策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即使偶爾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也朝著更大程度的國家干預和社會目標前進。各項監管行動及更嚴格的政策立場令一些投資者擔憂,卻清楚地表明了這種轉變。前段時間,市場有可能誤讀了中國的監管政策。中國政策的轉變逐漸清晰,也意味著監管舉措帶來的股票風險溢價已被定價完畢。
四是逢低買入的時機。中國股票當前的估值為合格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補償,估值具有吸引力。就近期而言,貝萊德認為中國資產的前景相對光明。此前遭遇重創的股票提供了買入機會,中國經濟面臨的大部分阻力因素已被計價,低估值正令中國股市更有吸引力。
五是投資必須客觀。過于悲觀是投資的敵人,貝萊德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配置的低起點,與中國經濟在世界上日益增長的份量不相符。目前全球投資組合中的配置表明,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前景過于悲觀——例如,將出現類似上世紀90年代日本那樣的長期停滯。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市場的穩健魅力和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令海外機構備加珍惜。
六是一種全新的資產定價范式開始。國際經濟的大勢利于中國股票市場。萊德認為,隨著經濟逐步重啟,全球各國央行對通脹將保持更寬容的態度。經濟活動的強力重啟導致了嚴重的通脹壓力和供應瓶頸,且多數發展中國家央行沒有回應,這與以往新興市場通常采取先發制人的緊縮政策截然不同。這是正在進行的“新常態”,標志著資產定價范式轉移的開始。萊德認為:未來全球經濟將與通貨膨脹共存。貝萊德還預計通脹將持續并穩定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之上,各國央行將開始加息,但對通脹保持更寬容的態度,這將使實際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并支持風險資產。因此,該機構更看好股票。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資管巨頭貝萊德的分析值得參考,僅憑兩個關鍵詞:規模10萬億美元、首次表達對A股的樂觀態度,就足以令人振奮了。
但愿,這是A股投資機會的開始,久旱逢甘雨!
溫和的強硬派
中美貿易沖突背后的意識形態對立,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資本市場的每一個細節,理解的缺失造成了資本市場在中概股領域的諸多沖擊。伴隨著市場噪音的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美國機構也開始嘗試用中國的視角去看待中國的變化,這次發聲的貝萊德還是之前橋水的達里奧,都可以視作是這個變化的一個開始。沖突來源于誤解,合作來源于理解。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轉型換擋是一次徹底的新舊動能的變化,對于這個過程的理解,許多境內的機構還不能夠完全理解,更何況境外呢。這種變化背后所必須負擔的增速變化、舊產能所帶來的軒然大波,都是不容易被理解、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未來的資產配置路在何方,答案就在我們對于這種轉型的認知,舊動能的估值將會越來越低,而估值高的新動能將會更受歡迎,馬太效應將會愈演愈烈。而這種變化是中國最近15年歷史上都前所未見的,把握未來的變與不變,把握未來的核心賽道,才能在未來的投資上獲取先機。
楊三四
6天前,北向資金成交凈買入約為216.56億,與今年5月的217.23億的歷史最高值相比,差距不到1億。最近3年,全球知名資金流向監測和研究機構EPFR持續發布利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統計,其中去年年初全球800多只基金管理的近2萬億美元資產中,對中國股票的配置達到了近四分之一。可見,不僅是貝萊德增配A股,還有不少其他外資機構也在不斷對中國優質資產進行積極布局。
貝萊德對增持中國資本市場的分析很詳細,但追其根本因素還是在于相信中國在面對美國收水的情況下能挺過去。盡管最后結果如何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幾乎大部分輸入型金融風險傳導至中國都需要差不多1年的時間。即便因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緊密度比過去更高了,估計9個月的時間也還是有的,在此期間中國政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主動實施不少的宏觀調控來對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