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半年離職近百萬人,催生“獨代”新職業
胡華成
保險行業不香了?
當某個行業出現大面積離職的時候,一定是行業出現了問題,保險行業也概莫能外。
保險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特殊,多年來,社會中也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保險行業表面上是在招員工,實際上是在招客戶,這也是保險公司一直在招人的原因。”
對于這種說法,我只能同意一半,因為對于大多數缺乏銷售能力的人來說,他們進來的確是在為保險公司貢獻銷量,不過對于有些人來說保險業則是黃金遍地,很容易賺錢。
我在20多歲的時候(本世紀初),短暫接觸過保險行業,只用了一年時間,我就從基層晉升到了地區副總的位置,如果不是學歷的限制,我可能現在還在保險業。
那個時候,我的同事們都采用了最傳統的方式,不斷開發身邊的人,由于話術不到位,就算身邊的人買了保險也基本不會介紹客戶到他這里購買保險。
如果我也采用這種模式,那么很有可能也會走入死胡同,因為身邊的好朋友就那么幾個,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的。
經過思考之后,我決定用“降維打擊”的方式來完成保險銷售。
我花了2000元聘請了兩個助理,他們不需要做別的事情,只需要打電話邀請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吃飯就行了,一般情況下,好朋友邀請吃飯是很難被拒絕的。
我請他們這些朋友吃飯的地點并不是那些小飯店,而是三星級以上的酒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這么高檔的酒店吃飯,推杯換盞之后,我會根據固定的話術演講,成交率還不錯,可以輕松覆蓋助理和餐廳用餐的費用。
因此,我個人認為保險業一直是一個不錯的行業,只要你能銷售出去,提成是真的高。很多保險訂單的提成都在30%以上,一個月銷售10萬元,月薪3萬不是夢。
不過后來我也發現我的模式是不可復制的,因為很多人不可能花大投資來請助理和請吃飯的,就算他們花錢請來了一桌子人,也不太能利用一頓飯的時間讓他們乖乖購買保險。
既然你的方法沒有特別之處,那么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保險行業的底薪很低,根本無法養活一個人,賺不到錢了,自然也就離開了。
保險行業還有機會嗎?
從國內的保險配置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沒有保險的,只有最基本的社保,這對于我們來說是源源不斷的,我十分看好消費升級帶來的保險潛在消費機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假設一個家庭一年配置1萬元的保險,那么我國4億家庭就帶來了4萬億的保險市場,這還不包括車險。就算有一半家庭配置,那也是2萬億的市場,按照30%的毛利計算,這是一個6000億毛利潤的市場,可以輕松喂出好多億萬富翁。
阿里巴巴、騰訊全都布局了這個業務,足不出戶在手機上就可以買保險。
保險公司也同樣進行了改革,推出了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模式。據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業務模式,大多數人每個月的保單金額不超過1萬元,但是實行這種模式后,提成更高了,產能也提升了,平均可以達到2.79萬元,平均月收入達到了9000元,可以輕松養活自己。
在互聯網巨頭早就布局的情況下,保險行業還有普通人的機會嗎?
太有了,而且是機會很大,不過模式要更加創新。
我們可以申請成為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也可以注冊成立第三方保險代理公司。
在有了銷售渠道之后,我們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保險行業的大V,通過自身的權威性,一天就有望賣出一年的保險訂單,未來保險行業也可以出來薇婭、李家琦。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自媒體平臺對于金融行業的管控會相對較嚴,內容和銷售方式要更加注意一點。
張國防
保險,作為現代金融的四大分業之一,是人類社群“化為現代”之現代金融的發明之一。
獨木時難支,成林御風險,這是定性;
積分求極限,風險可定價,這是定量……
通俗翻譯一下世俗世相街頭巷尾的分業純粹保險(與銀行儲蓄等混業的不算):你給我錢,想對心里的一些未知的擔心定個價平個衡,卻再也不想見到我,因為見到我,你出問題了……
如是,除了直接的保險業產品,無需細想,就會發現,還有許多商品和服務其實是保險,純業的,比如安神補腦液、腦白金,比如健康體檢;混業的比如汽車安全氣囊……
尤其經典的是安神補腦液們,幾乎100%是對人們原生屬性恐懼擔心的一種定價;腦白金,是對人類社群屬性關系圈子力的一種定價……
對于人類情緒的定價,還有彩票:你給我錢,可想再見到我,但是見不到我你也不在意,那么點錢無所謂,那是以小博大拼運氣的根本不算投入的投入……經濟學術語,那是每個人的消費者剩余……
用好保險基本原理,連同銀行、證券、信托,或分業或混業的排列組合輔助設計自身的商業定位和架構,核心交易結構,方是正八道……
因為的,無論如何,只有交易,事物才會有價值;而交易,或者說融通,只有其中邏輯通路:銀行、保險、證券、信托……
凡事不以此為基本出發點設計交易結構,都在繞道……
總而言之,保險來自于社群,服務于社群……
不過的,社群是個多面屬性的集合,并不代表基于其服務于其就會獲得尊重和認可……
加之保險業自身的出自社群而又集社群過度情緒為一體,使得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初級階段,保險業有些反應過度,包括從業者和世俗世相……
比如的,倘若微信群里有個保險從業者,往往開口即是曲終人散,久而久之,無可話題說……
介是這行業帶給這類群體的綜合效應之一……
如今的保代流動,獨代增加,這亦是社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進去新階段,有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拖底,有新時代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元宇宙生態系統牽引下的行業領域的供給、需求的拓展,納什均衡的解構、重構和新構中的定量計算、結算的方便觸達隨時、隨地、隨身的必然進階……
除了金融功能之外,保險業還有一個巨大功能:能夠方便的提供就業,尤其是基礎的就業;而就業所得,一定的客觀程度上,也是人類抱團取暖相互照顧的支撐結構中毛細分支……
比如北漂,當不是修辭的身無分文而是真的身無分文還欠著債務只剩那凌晨三點北方夜的風吹著連張躺下的床都沒有的時候,保代,連同麥當勞肯德基餐廳里的實習生職位,都會給予溫暖,助其觸底反彈……
===
張鵬
如果你正在考慮轉換跑道,有人會告訴你去做保險代理人是一個可以挑戰、向上突破的機會——很多精英已經在跨界這么做了——不過我的建議是不要去,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據央視財經微博,近一段時間保險行業發展低迷,作為保險行業銷售主力軍的保險代理人大量離職。數據顯示,僅2021年上半年,保險行業就有近100萬保險代理人流失。為了增加保險代理人的積極性,近期多家保險公司開始試點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保險是一項很偉大的發明,人人在經濟允許的前提下都應該購買保單來分散和轉嫁風險。但在要不要做保險代理人這個職業選擇上,人棄我取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保險代理人的大量流失,以及代理人模式從團隊到單兵的轉變,都在告訴你:保險代理人這個職業作為謀生的飯碗不再保險!如果保險一單賣不掉,自己給自己買保險,社保也要自己掏腰包。即便是去做單產可能更高的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也僅適用于已經入圈、并且具有一定客戶基礎,并且也不打算出圈的那些人。
而這些也反映出當前保險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客戶和業績增長乏力的窘境,背后的宏觀和中觀、微觀環境因素包括:1)監管環境趨嚴 2)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3)社會保障提升,保單滲透率提高 ;4)海外和互聯網產品沖擊,競爭力和性價比不突出; 5)拓客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保險投資能力相對有限。
比較重要、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從股票投資的角度去考察,保險公司不是被頂流機構特別看好的標的,收入端的保費增長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它的投資端能力較差、回報太低。今年“銀地保”股票都比較慘,銀行和保險踩了地產的雷,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作為外勤人員的保險代理人,面對以上種種難以把控的外在約束,同時又面對上綱加碼的業績考核壓力,值得為誰辛苦為誰忙?
對于已經離開保險經紀人這個行業的人而言,他們脫離了靈活就業、吃青春飯的“苦海”,與其無望地仰望金字塔頂端不如瀟灑轉身離開。而對于打算嘗試的新人來說,你幾乎不可能僅僅靠向客戶推銷保單安頓自己,更不可能很快實現從金字塔底部到頂端的躍遷。如果真的別無選擇,建議去更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可以賣多家的保險產品,或者去金融業務可以協同的大型金融集團,不僅可以賣保險、也可以賣基金、信托、銀行理財等等。
總之,在一個行業多變、買方投顧的時代,我們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增加自己的收益來源,降低對于單一公司單一業務模式的依賴。
蘭香
“賣保險的來了,大家快跑啊!”
長久以來,保險代理人給人的觀感就是這樣的,而形成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專屬保險代理人的存在。
專屬保險代理人是這種一樣存在,他們是保險公司的專業銷售人員,但不是保險公司的員工,也就是說雖受保險公司的管理但不享受保險公司的基本福利政策,因為他們不是和保險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而是簽訂保險代理合同,靠銷售產品獲得傭金及發展團隊獲取管理利益來獲取收入。在此機制下,國內不少代理人擅長的是“欺騙式營銷”以及“拉人頭”,對客戶有關保險產品、業務等方面的專業問題反而很難提供令人滿意的解答,由此引發銷售誤導、保險業社會形象不高等問題。
那么個人獨立保險代理人模式是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關于這種模式,國內保險業討論已久,直到2020年底,銀保監會發布《關于發展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有關事項的通知》,才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明確。按照該通知,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是指與保險公司直接簽訂委托代理合同,自主獨立開展保險銷售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并強調“不得發展保險營銷團隊”,這與傳統的專屬保險代理人需要不斷“拉下線”形成鮮明對比,也凸顯出一定的“獨立”。
但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獨立代理人仍然必須從屬于某一家壽險公司,也就變成了好像是專屬于一家機構的保險經紀代理公司(只不過這家公司是個人而非法人)。對照一下美國的獨立保險代理人,其不直接隸屬于某一家保險公司且可以接受多家保險公司的委托從事保險業務的銷售,國內的個人獨立保險代理人明顯還不夠“獨立”。尤其是與國內的保險經紀代理公司相比,個人獨立保險代理人模式有多大的競爭優勢,仍然存在較大的疑問。
我是超級海
保險獨立代理人制度對于提高代理人的積極性有著很大的幫助,新的制度下,代理人擺脫了傳統的金字塔模式,成為為自己打工的“老板“,對于塑造個人保險品牌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這個制度下,代理人會成為客戶的理財管家和生活管家。
?
此外,對于獨立代理人制度,還可以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性質的獨立代理,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因此這個制度出來后,保險代理人數量已經有所下滑。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保險公司共有銷售人員973萬人,其中代理制銷售人員912萬人,而到了2020年12月31日,代理制銷售人員降低到了842.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