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否定中國通脹,貨幣政策溫和保物價企穩

張林
發改委有沒有對通脹問題進行“美化”?即便客觀上沒有,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會對發改委的回應有所不平。
公眾厭惡通脹,在任何時候指責物價上漲的太快,都是沒錯的,也是會得到認同的,因為法定貨幣體系下通脹是常態,也總有一些終端消費品在價格上漲。
今年以來,由于上游原料價格上漲,我們的確看到了PPI的歷史性抬升,中下游企業感受頗深,他們也會尋找辦法向終端消費傳導成本,因此我們看到9、10月份工業消費品的價格的確上升較快。
但CPI總體的確還是較低水平的,食品項里權重最大的豬肉價格,從最高的40元一斤降到現在的十幾元一斤,非食品項里權重最大的居住,在地產調整下10月的35城房租價格監測中有34個城市是下跌的。
如果我們只在狹義上將通脹定義為終端消費的價格,也就是CPI的價格,發改委否認通脹的確是客觀的,不能說沒有道理。
但是,我們對通脹的容忍程度卻是在顯著下降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不到2%的CPI幾乎是被忽略的,隨著近兩年經濟的下行人均收入增速下降較大,疫情打擊下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壓力陡增,再加上一定的收入分化,以及房產資產價格的下跌預期,大眾對于生活成本的上漲便越來越難以容忍。
另一方面,橫向對比通脹也有一些不妥,歐美國家的通脹中有重要原因,是他們通過債務增加將現金釋放給了居民和微觀企業,雖然是全球來買單,但他們的民眾應該更好過一些。
反觀我們國內,應當注意通脹容忍度下降帶來的負面效果,對于小微企業的稅費減免等措施還應持續,對于低收入群體還是應該發放消費券,維持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

叁浪
自疫情之后各國央行開始大量補貼和放水,通脹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而我國有沒有通脹呢?不管媒體口徑如何,相信我們消費者自己心里是有數的,比如可以對比一下菜價有沒有上升?去餐廳吃飯,飯菜份量有沒有變少….
文中表述還是蠻有技巧性的: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物價普遍“大漲”相比,我國物價水平總體處于可控范圍。跟通脹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美國來比一比,我國物價還算比較穩定,這一點確實可以這樣說。
水面之下
透過現象看本質。
發改委作為經濟總規劃部門,個人看法是已經工作極度出色!
在任何國家,光看本國CPI而不看局部甚至是同等國家的CPI就來瞎議論就是耍流氓!
發改委在農業部、央行、海關等無數個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首先調控好了與國民息息相關的糧食價格和不惜動用戰略儲備對抗國際油價上漲以保證全國物資的調配。可謂是功高于天。
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糧食、燃料的消耗對比其他國家都是幾何倍數的增加。在今時今日疫情肆虐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我們的CPI也只是略微上揚,稱之為溫和都太謙虛了,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
張晶
不漲是不可能的,畢竟工資在漲

王平安
我只想說會,且不看,最近科技產業多少企業宣布漲價,就看榨菜和醋等日常用品漲價就可以看出肯定會受到影響,就連樓下超市4個一袋的饅頭都漲了5毛錢,只不過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溫水煮青蛙,如果有日常記賬的習慣,就可以看出每月生活支持比之前要高

66
說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