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交出首日答卷,合計成交95.73億元
張奧平
北交所開市,五大關鍵影響:
1、對公司上市發行定價而言:更為市場化,破發常態化
注冊制改革與北交所設立打開企業IPO大門后,上市公司資源將不再稀缺,在核準制下的一二級市場估值價差也將不復存在。未來將不會再出現,不論什么公司一旦上市就好幾個漲停板的現象,企業上市前后的估值也將趨于“平穩”,只有真正具備高增長潛力的企業,市值才能得到持續的提升。
而缺乏成長價值,此前融資估值過高的企業,上市首日便可能出現破發。截至2021年9月,運行注冊制的科創板已有32家企業破發(跌破發行價),占到科創板市場的9%。此外,從代表趨勢的數據上看,有68%的科創板企業跌破上市首日收盤價;而創業板以注冊制上市的公司中,有91%的企業跌破首日收盤價。
此外,如海外運行注冊制的成熟資本市場中,上市破發更為常態化。以美股市場為例,近三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有67%的企業都處于破發狀態。但要注意,這是在2020年疫情危機后,美國實行QE與MMT無限量大放水貨幣政策,大量資金流向資本市場后的結果,而疫情前的往年處于破發狀態的中概股在75%以上。
北交所在開市初期,市場資金端處于非理性狀態,破發情況會相對較少。而伴隨著北交所的平穩發展,資金端會逐步趨于理性,市場會實現價值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剛剛運行注冊制不到三年的時間,仍在起步階段。伴隨著北交所開市,IPO的大門將開的更大,將會有更多的公司實現IPO融資發展。未來的A股市場也將迎來上市公司破發的常態化。
2、對一級市場投資機構而言:退出渠道更為暢通,價值投資時代正式來臨
一級股權投資市場是二級市場資金端的“先行指標”,代表了上市前資本涌入的方向。2021年上半年,在經濟疫后持續復蘇的推動下,股權投資市場明顯回暖。募資方面,2021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總金額達4547.7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6.9%;新募集基金數達到1941支,同比上升58.2%。投資方面,投資案例數和總投資金額分別達到4230起、4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50.3%。但并未回到資管新規、金融強監管前2017年的最高水平。
股權投資的商業模式鏈條,“募資、投資、管理、退出”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退出端,因為無論數額的多少,市場永遠不會缺乏資金,也不會缺乏可投資的企業資產。而被投資企業無法實現IPO,投資資金便無法實現退出,股權投資的商業模式便無法實現正常運轉。伴隨著資本市場注冊制的平穩運行,被投企業IPO上市后退出渠道日漸通暢,2021年上半年退出共計1880筆,同比增長23.6%。
北交所的設立,使得股權投資機構擁有了更為高效的價值投資退出渠道。一級市場科技產業、創新型企業投融資熱度將會持續提升。此外,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將是“更早、更小、更新”的高增長型中小企業,這使得投資機構擁有了更早的退出機會,從而提高投資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率。
要注意的是,在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下,Pre-IPO的投資機會將會逐漸減少,因為注冊制長期必然會打消掉一二級市場所存在的估值差,甚至產生破發、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等現象。北交所雖然使得退出渠道更為暢通,但對投資機構挖掘早期企業價值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股權投資市場的長期價值投資時代正式來臨。
3、對中介服務機構而言:商業機會大幅增加的同時提出更高要求
北交所的設立對券商投行等中介機構而言,商業機會大增,但對其服務模式將產生顛覆式的影響。
一是券商投行原有的項目選擇和價值評判體系將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從短期業務導向轉為長期價值導向,投行的核心職能將真正回歸價值挖掘、價值判斷以及價值陪伴,關注企業長期是否能為投資者及社會創造價值。
二是券商投行的項目承銷能力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此前因企業A股上市實行核準制,A股IPO資源是稀缺的,這使得企業上市融資相對簡單,不會出現上市發行新股失敗的情況,券商在上市融資中承銷能力無法得到體現。
而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以及北交所設立,將上市流程縮短、審核提速,注冊獲準后股票發行工作變得至關重要。如何選擇發行時機、如何定出讓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價格,這需要券商投行有強大的行業研究團隊及機構投資者資源做支持。
對一級市場中解決企業融資的精品投行(FA)而言,同樣機會與挑戰并存。因為在我國資本市場中FA機構尚無金融牌照,其核心競爭力便是其專業性與資源性。專業性代表了FA機構對未上市企業理解的深度與對合理企業估值定價的能力等,資源性則代表所擁有資金端資源數量,以及對優質項目的承銷能力。
北交所的設立,給予了此前重點布局在科技創新領域FA機構的機會,更多的資金、資源會涌入科技創新賽道。而挑戰便是由于科技創新型企業前期投入研發周期都較長,短期很難有利潤的釋放且經營風險較高,這需要FA機構在進行前期的企業立項篩選時,擁有足夠強的專業行業研究及判斷能力,當項目立項后,則需要長時間的孵化與賦能項目,助力企業實現平穩的快速成長。
4、對資本市場其他板塊而言:短期分流影響不大,長期良性競爭發展
基于此前新交易市場開市的經驗來看,北交所的開市短期必然會對市場上其他板塊的存量資金產生“抽血效應”。但要注意的是,這僅是市場的短期反應,也并不會出現“大量抽血”的情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北交所初期可配資產規模不大。目前,81家精選層公司整體流通市值剛過1000億元,與滬深交易所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北交所的上市初期的公司體量偏小,且以高成長型公司為主,投資風險相對較高,資金端高風險型資金參與投資為主。
此外,任何成熟的資本市場,都有不同的交易所或板塊形成差異互補與良性競爭。如美股的紐交所與納斯達克,其多年的良性競爭使得兩家交易所不斷的創新發展。北交所的設立,將會與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形成最直接的良性競爭,因為這三個市場對企業的行業標準上有重疊,都指向了科技創新。北交所是“創新”,科創板是硬科技,而創業板是“三創四新”。
不同交易所與板塊的良性競爭,也將倒逼不同市場同質化問題得到解決。通過差異化的制度安排,吸引優秀的企業。
5、對資本市場體系而言:重塑長期價值為核心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在北交所正式設立之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并不能為不同階段的優秀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此前傳統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金字塔結構”,也并不能解釋當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之路由此啟程。在那之后,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科創板、北交所相繼設立。
在這過程中,市場中多位學者曾提出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金字塔結構”。資本市場的“金字塔結構”,將主板置于最高層級,中小板在未被深市主板合并之前置于第二層級,隨后是創業板以及科創板,再往下是新三板,最后是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我們認為在資本市場建設早期階段所提出的傳統“金字塔結構”,并不能解釋當下中國特色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首先,“金字塔結構”縱向劃分各個板塊會造成市場主體對各板塊價值認定的誤導。主板的價值并非高于創業板以及科創板、科創板與創業板的價值并非高于北交所與新三板。而上下層級的劃分,極易造成市場參與主體,企業家、投資人對不同板塊價值的誤判。
其次,不同層級板塊中上市企業的數量與金字塔中上下層的寬度并非正相關。舉例來說,并非注冊制改革后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就一定少于下層科創板。
最后,目前金子塔上下層級的劃分并非以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價值體現為核心,而是以企業發展規模以及財務指標為核心。金字塔不同層級的不同板塊完全上下割裂獨立開,也有違不同板塊間差異互補與良性競爭的本質。
北交所設立后,中國特色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應以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不同資本市場板塊,幫助其實現融資發展為核心建立。并且在以注冊制為核心的框架下,實現以公司價值為核心的評判機制。不同板塊之間也可以實現融合,并非完全獨立。
張國防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組成,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和基地,在于始于科技創新,嫻熟與金融創新,這是宏觀......
微觀層面,對于個人和家庭的金融資產,保值增值方面,一些有悖于常識的數據在于:
1、現金,常識中,現金為王,現金保值,尤其短期遭遇金融資產損失的時候。但以足夠長時間的成熟金融市場-美國市場200多年時間去年來看,1800年左右時候的1美元,時至今日,其購買力,相當于5分錢,價值丟掉95%,原因在于通貨膨脹等;
2、相對應,黃金、白銀、重金屬,200多年時間,1元==> 3.12元,升值三四倍;短期政府債券,升值275倍;長期政府債券,升值1600倍,嗯,看起來數量不少,只是放在200年跨度,那就有待商榷了;
3、再看一下股票,一般常識,股票有風險,更加不保值。1800年左右的股票,即便剔除通貨膨脹要素,200年,升值了100萬倍,1元 ==> 103萬元。拆分計算的話,除去通脹影響,年化6.7%,復利的力量;
總結:常識中保值的現金,其實最不保值;常識中風險高的股票,其實最增值;
原因其一,通貨膨脹,年化1.5%的通脹,使得現金不斷貶值;
原因其二,經濟增長,以及股票一般就是經濟增長的龍頭資產,增長年化還高于GDP的年化增長,市場為大家選出了好資產,就在股市中;而科技創新+自由市場支撐了GDP的復利增長......
如是,只要是科技創新+限度自由市場在,對于一般人來說,股票就是最有效增值方式。
也所以,多層次、多品類資本市場、證券市場,都是保值增值的好去處;
北京證券交易所,提供類新的證券市場品類,利涉大川......
===
楊三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里程碑式的一幕。開市大漲其實都在大家的意料之內,關鍵是后市的走勢的表現。目前市場參與者均較為樂觀,市場近期在承受住短期集中拋壓后,有望很快迎來反彈。當然,對于后續發展,更重要的是明確北交所的特色和發力重點,與上交所和深交所區分開來。目前比較明確的聲音是,北交所的定位主要是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以及支持經濟轉型,重點關注“專精特新”等小巨人型的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建筑、教培等資本擴張受到嚴重限制行業繼續被明確排除在北交所的進場資格之外。同時高層已經強調,“北交所并不會是所有中小企業的舞臺”,這意味著它依舊有十足的門檻,不會成為估值非常小、收益非常差的企業“上市救災”的舞臺。從這點來看,北交所與另外兩個交易所并無太大差異,國內股市準入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