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置業2.5億美元債到期,尋求債務展期

王衍行
看法是:
1,中國此次調控房地產一事很可能是七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最為重要且正確的事件。面對艱難、阻力、不確定及挑戰,只有義無反顧地把調控房地產進行到底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其中,擔當是排在首位的題中之義,擔當也可以理解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在何處?巨大且鮮為人知的舉債。伴隨著中國進入眾多經濟學家所說的史無前列最大房地產繁榮期的逆周期,擺在面前的是一筆驚天地的財務數據。譬如,據國際較為權威的野村控股經濟學家稱,開發商在形勢好的時候共舉債逾5萬億美元,這一債務規模較2016年年底幾乎增長了一倍,目前比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去年的整體經濟產值還要高。
作為一名資深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者,我當然知道一些債務危局的形成及現狀,但遺憾的是,對于野村經濟學家的觀點難置可否,由于我雖然竭盡全力,但目前尚拿找不到中國權威部門的數據,作為論據進行比較。不得不說的是,一些開發商盡管債務水平很高,但是,公司通過復雜的融資安排掩蓋了其金融負債,并且,盡其所極擴大隱形負債,譬如,開發商對上下游企業形成的拖欠等構成隱形負債,其后果,往往是霧里看花,外界難以摸清公司的財務狀況。待蓋子一旦被揭開、伎倆一旦被戳穿,往往木已沉舟。
2,誰是“皇帝的新衣”的捍衛者及受益人?盡管一些開發商背負了巨額債務,并以危險的速度野蠻增長,但銀行業金融機構、地方黨政、渴望收益的投資者和內部人士的合力作用壓制了質疑聲音,使預警無法發揮正常且應有的作用,顯然,風氣的不健康是釀成巨額負債的重要原因,“如果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最終,唯一令開發商無法抵擋的壓力來自中國黨、政。中國黨、政在力挽狂瀾。
3,恒大是咎由自取的典型案例。恒大由于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不自量力等,擴張無度,顯性負債及隱形負債無所不用其極,其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恒大的危局與所有制、銀行限貸、房地產調控等關系不大。可以肯定的是,恒大違反了許多投資領域的致命大忌。恒大事件的負面影響極為廣泛,包括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中國民眾、中國房地產業等。
4,當代置業與恒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當代置業及公司管理層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解決其債務問題,例如,征求展期、尋求債權人的諒解和同意、公司大股東將提供8億元人民幣的股東貸款等,這表明,當代置業的負債金額盡管不小,但遠遠低于恒大,還款的誠意也要好于恒大。當然,對當代置業,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x
疫情改變了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內需外貿都受到了巨大沖擊,百姓未來的收入減少,沒有太多的投資需求來支撐房地產,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房產經濟發展路徑的轉變。
今年以來,房企融資環境明顯嚴峻,債務違約頻現,一些頭部房企也不得不面臨無錢還賬的窘境。花樣年和當代置業連續兩家百強房企,在掌握上百億現金的情況下,卻因兩億多美元債陷入困境,對于行業而言,實在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退一步看,即使當代置業在今年 10 月份到期美元債成功獲得展期,得以在明年 1 月底償還1.7億美元。但更大的問題在于,面對明年的債務集中到期的熱潮,新債舊債疊加,到時又該如何應對?
前有花樣年,后有當代置業。財報的數據粉飾在到期債務的逼迫之下紛紛現了原形。雖然其中只對公司內部或者債務債權雙方產生實質性影響,上升不到動搖房地產市場的地步。但是這種這種舉債擴張的模式會傷害資本市場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信任。可以預見未來的房企借債之路恐怕更加艱難,而有過前科的房企想要修復市場信任更是難上加難。
對于房企而言,隱性債務的問題,或許將越來越明朗化。希望當這些問題擺到臺面上之后,各方能夠用更加妥善的方式加以解決,維護市場的平穩運行。

顧小柯
要說起中國房地產企業現在面臨的大環境,就要提到去年中央提出的“三條紅線”,旨在根據三項資產負債表指標——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約束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
而在最近很多媒體的分析中,中國30家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當中,有14家至少越過了北京方面出臺的“三條紅線”中的一條。可想而知中小型房企債務問題有多嚴重。隨著恒大和花樣年等房企問題的曝光,今后在債務壓頂的局面下,重蹈覆轍的房企還會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