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奧運會,帶火了多少生意?
2021-08-02 23:0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在不斷推高的熱度下,這屆奧運會也迎來了更多生意的爆發。發卡、美甲等“奧運冠軍同款”,帶火了義烏國際商貿城等各地小商品市場,也讓美甲店、射擊館等線下小店有了更多生意可做。?輿論的發酵,也讓奧運冠軍的商業價值不斷爆發。? | 相關閱讀(連線Insight)
51
廈大沖啊
“奧運經濟”似乎帶來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光景:東京奧運會主辦方“血虧”已成事實的同時,民間商家反而悶聲發大財,或成大贏家。其實道理很簡單,辦奧運會的大頭成本都是主辦方出的,疫情以來,成本沉沒了,原本靠觀眾等實體經濟獲益的設想也化為泡影。但靠運動員“帶貨”獲益的民間商家就不一樣,他們幾乎不需要付出和奧運有關的成本,即可收獲“奧運紅利”入賬。
其實這對商家和運動員、包括觀眾,都不失為一件好事。運動員需要商業力量贊助本就合乎情理,他們也無法“用情懷發電”;商家借此得到宣傳,更是美哉;觀眾趁這個機會湊一把熱鬧,起碼圖個彩頭、讓心情好一點,加強對我國運動員的支持,也一片祥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讓“奸商”鉆了空子。比如去年時常爆出有商家打出給醫護人員優惠的廣告、實際上卻套路滿滿,既想賺名聲又不想給錢,吃相就很難看了。
30
楊三
奧運會這個熱點,商家們基本上是“想蹭就蹭”,不會帶來什么毛病和爭議。和鄭州暴雨中拿災難作宣傳的當地房地產開發商相比,雅戈爾地產的舉動則要英明得多:同樣是蹭熱點,它直接送了一套房給家鄉在浙江的奧運冠軍,面對“蹭熱點”的質疑,公司的回應也顯得理直氣壯,輿論也是站在了公司這邊,原因就在于奧運會這個熱點“合家歡式”的特性。當然,除了這些,奧運會運動員本身的商業價值,歷來也是商家們爭奪的重點,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在代言身上。不過,據我的觀察,有一點值得探討:伴隨著“唯獎牌論”的盛行,很多廣告都在奧運會的預熱階段就已經拼命放出,而不是在最熱的比賽進行時。理論上來說后者是關注和傳播的高峰,更有益于廣告效益的達成,但是商家擔心比賽結果會影響到觀眾對于品牌的態度,甚至擔心因為比賽失利而對品牌形象形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