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資本往事:避稅、王家衛與天價珠寶
不再猶豫
吳亦凡和19歲女生都美竹的“決戰”仍在等待最終的結果,但他從“頂流”下墜為資本的“棄子”則已成定勢。現在回看吳亦凡最初在應對該事件時發過的一條微博半帶調侃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才發現這句話用在曾經捧他的資本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
吳亦凡事件實際上是資本造星達到登峰造極程度后的一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結果。過去這些年,對于資本而言,流量藝人就是票房和收入的保證。也是在資本的推動下,無論是選秀、參加綜藝,還是參演電視劇,藝人都是通過定期曝光、利用微博等社交媒體造勢,聚集粉絲,再快速實現商業變現,成為一條固定的“造星”路線。根據藝恩咨詢的調研報告,2020年國內偶像產業總規模或超1300億元,而僅在2020年,國內就推出了17檔偶像選秀類綜藝節目。
這些節目可能都希望打造出下一個吳亦凡,只是這次娛樂圈的天恐怕真的變了,資本造星之風也該休矣。
尋白羽
伴隨LV宣布終止合同,吳亦凡的15個商務代言清零。在中國短短20多年的文藝商業化進程中,資本不斷從中掘金。從最明顯形式的廣告代言到隱蔽性極高的避稅策略,明星們更是賺的盆滿缽滿。吳亦凡龐大的公司版圖主要功能是幫其合理避稅,在個人商業收入進入冰河期后也會逐漸消亡。
拋開本次丑聞八卦,更深入一點去了解下明星經濟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純偶像明星的未來商業價值大概率會像拋物線一樣從頂點逐步下落。商業需求遠大于頂級藝人的數量造就了過去20年的繁榮。可這層供需關系正在被更具創新能力的泛娛樂文化打破,越來越多的大明星放下身段擁抱快手抖音甚至直播帶貨就是實證。各類平臺上有太多偶像可供不同群體選擇,藝人們需要更主動的去迎合觀眾,僅靠顏值的時代正在消亡。為什么吳亦凡在演繹事業一灘死水的時候,卻能從《中國有嘻哈》再出圈?因為他本質上是個有顏值的出色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