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又一個被抖音、快手搶生意的慘案
Chloe Zhao
印象中馬蜂窩已經“低調”了很長時間。在國內疫情已經受控、旅游業回暖的環境下,卻沒有再聽到它發出什么聲音。個人觀感,作為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網站,如果想“回春”,一個是應該繼續打廣告,一個是要把原本的核心內容即旅行攻略做好。
?
有網友評論,“一個平臺,只要加入了太多的商業性質,就會變質”。近些年,馬蜂窩多次融資,有知乎網友爆料“入駐供貨商都被逼簽了高價協議,一年要賣出幾百萬才行”。期間,公司屢屢陷入公關和裁員危機。高壓之下的馬蜂窩,開始大幅商業化轉型:全部的努力和發展側重點幾乎都放在了加大交易規模之上,鮮少提到社區文化的進化。
?
以前,馬蜂窩試過在熱門賽事期間,在全網和電視上大面積鋪廣告,內容比較洗腦雷人,得到的風評也不是很好。作為內容積極的旅游網站,其實可以請個當下的頂流小鮮肉代言,順應當下的流行話題趨勢,在微博等平臺上發起話題炒作,帶一波熱度,吸引一些年輕用戶。再策劃一些活動,用獎勵機制增加用戶黏度。比起“被遺忘”,最起碼先得“支棱起來”:馬蜂窩在公關宣傳方面,還有不少發展空間。
?
縱然,當下是一個速食文化占據高地的社會,用戶多愿意看碎片化的內容,不過豆瓣的長篇影評似乎從來不缺讀者。馬蜂窩或者也可以效仿,碎片化內容和長篇旅行攻略兼做,優化分發和推送,減少現有的奪眼球但華而不實的內容、刪繁就簡:比起匆匆而過的15秒短視頻,還是有很多人想看具體的文字細節來計劃自己的旅行,畢竟視頻永遠不會完全取代文字的作用。如果能夠尋回初心,保持平臺的內容質量和社區氛圍,縱然面臨資本裹挾的壓力,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顧小柯
隨著用戶習慣的改變,短視頻和直播帶來的用戶體驗會比圖文結合的方式會更好。以前以長圖文和深度攻略見長的馬蜂窩轉向做短內容,一方面沒有抖音、快手這樣的平臺有優勢,一方面也面臨著老用戶流失的問題。缺乏流量的平臺,很難吸引到優質的創作者,這又導致流量的繼續下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隨著OTA平臺的不斷發展,目前的去哪兒、攜程和美團等都能直接找到用戶分享的攻略內容,甚至連出行服務的滴滴、百度地圖這樣的平臺都有著豐富的國內目的地介紹和服務推薦,這對馬蜂窩的核心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對于很多用戶,馬蜂窩一直都去看看攻略的網站,很難直接形成交易。但馬蜂窩在國外旅游攻略上仍然有著很大的優勢,畢竟大多數的中國旅游者很難直接閱讀國外的目的地信息。
圖小姐
跟視頻比起來更喜歡看圖文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