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互聯網泡沫現象重演,這一指標變化將重挫科技股
蘇牧野
美國科技股是不是又將迎來一場世紀初般的泡沫大破裂?對此人們見仁見智。
?
警惕者指出了此時和當時的諸多相似之處:比如,投資者根本不考慮許多互聯網企業還并未盈利,仍然瘋狂買入;比如散戶投資者在社交媒體比如TikTok視頻里大談特談比特幣的樣子,也像極了當年人們在雅虎財經的留言板上嘮叨他們認為高通和思科的股價會漲多高;再比如SPAC這種“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國外也稱“空白支票公司”)的橫空出世,頗像世紀初時,一些傳統公司將其在線部門剝離出來或為后者設立所謂的“跟蹤”股票(這類股票只是追蹤該部門的業績,而擁有這種股票的投資者無權對公司事務進行投票)。
?
樂觀者認為,這一波科技股熱潮和世紀初相比有明顯不同,根本就在于這一輪中受到追捧的科技企業,做出了真實的創新,比如特斯拉,而不像上次那樣基本在玩概念。最近上市的科技企業也基本都還是行業領軍者,而不像世紀初時,只是概念或空殼子。
?
但無論如何,美國科技股現在的股價,已經達到它們未來12個月盈利預期的21倍以上,接近2000年時的24倍。這可以預示這一個危險的未來:一旦泡沫最嚴重的股票開始回調,拋售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整體損失可能會非常巨大。想當年,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3月突破5000點,然后就隨著網絡泡沫一起崩盤了。它下一次重新爬上5000點,要一直到15年后的2015年3月。教訓就擺在這里,投資者如何選擇,或許最終還是懸系于,你認為什么是技術進步、什么是創新。
李彰柯
與任何時候買入美國國債都是一筆穩定的投資不同的是,股票,尤其是科技股的投資卻要看入場的時機,如今美國的幾大股指都屢創歷史新高,一些科技股的價格更是在過去的一年暴漲數倍,因此對科技股未來的走向目前已經分歧巨大,大量的投資者在拋盤離場,又有大量的人不懼高位進場一搏,這也是目前科技股雖然身處高位,仍然企穩的大背景。
科技雖然是第一生產力,但目前人們對科技的期待似乎過高了,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人們似乎覺得科技無不能,投資者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和新能源汽車等市場的前景非常看好,也有大量的資本涌入到上市和未上市的企業中。需求端的循序漸進甚至已經不能適應供給端的突飛猛進,而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整體市場增速的放緩也讓這些科技股未來承受基本面的壓力。
KAKUNDONKI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投資者認為科技股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對科技股持樂觀態度。但現今互聯網經濟泡沫嚴重,充裕的市場流動性給投資者營造了一種過度繁榮的假象,科技股敏感性高,受利率影響較大,加劇了市場的脆弱性。與此同時,美股三大股指均下挫,投資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