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赴美上市首日最高漲近28%,但一度短暫破發
李良東
企業上市是在對既往業務與模式肯定的前提下,為進一步發展謀求更多的公眾關注和募集更多的資金。傳統意義上,如果企業不盈利是不能上市的。但二十多年前開始在納斯達克護佑下,網絡經濟則是以模式及未來盈利預期開啟了新經濟與公眾資本市場的通路,并進而影響到國內的新經濟與資本市場。
生鮮類電商是伴隨著逐步提升的生活水平產生的,給愿意以“金錢換時間”的都市白領來服務。但由于生鮮電商對于備貨、物流、品控要求極高,而用戶人群過下而一直發展緩慢,直到疫情來襲。對于熬過了前期低迷熬到了疫情爆發的生鮮電商來說,迄今都沒有解決好規模化運營成本控制的問題,以“前置倉”模式為例,前置網點與貨品SKU越多可以迅速擴大規模,但也必然帶來虧損加劇,所以早一周上市的每日生鮮已經面對投資人看低股價走低的局面,而這對于同樣模式規模更大的叮咚來說,恐怕考驗才剛剛開始。更何況盒馬、多多、美團等巨獸橫梗,哪有輕松敲鐘可言。從這個角度再推敲下創業老兵所說“上市不是為了募集資金”,估計是早期投資人需要盡快離場?不管怎樣,生鮮是生活必需,不論那種模式能夠跑通依然是利民之大事!
說回到新經濟,當下是否盈利完全讓位于模式是否有足夠市場規模與想象空間、發展速度是否足夠快、競爭能力是否足夠強等因素。這樣的模式對于“勇于創新和突破、且能講故事”的中國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友善的;對于“敢于忽悠且沒有原則束縛“的來說,則更是天堂。”很多切實的需求與發展趨勢,動輒被資本推上風口,然后一地雞毛。如果碰到滿口噴著區塊鏈、智能互聯、跨境電商、元宇宙的夸夸其談者,最好多留些心眼。
黃天億
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一樣,是在巨頭入局社區團購浪潮下,抓緊上市謀求生路的公司。就叮咚買菜來說,要和諸多線上線下的對手競爭,不用配送費意味著要把成本分攤到足夠多的售出的產品中,而產品的定價要拿捏在讓自己少賺,讓對手們賺得更少甚至不賺的價格區間,用戶量和倉儲都是壓力。
“燒錢求規模”已不再是一家公司的殺手锏,而變成互聯網行業內慣用的打法,就看誰能在燒錢之后活下來。這樣看來,叮咚在戰局中并不占優勢。叮咚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并不被看好,它同一起上市的競爭對手一樣,被困在亂局中,上市不是求發展而是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