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宣告失敗,2.6億老人還有什么選擇?
KZ
并不是馬后炮,“以房養老”在中國注定行不通。
先來看看7年的試點結果,從保監會2014年6月公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房養老”在京滬等地開始試點,到2019年3月,全國只有133戶家庭、194位老人完成了承保手續。7年時間,嘗試者寥寥,等同于徹底失敗。
文中引述了官方認證的“9073”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有理由相信,除開鰥寡孤獨的沒有選擇,愿意入住機構養老的老人,比例比3%更低。
養老地產大熱的2018年,去成都做過一星期調研,當時和百十來個老人聊過,有一位記憶深刻:老高是鋼鐵廠退休工人,獨女已成家且工作繁忙。老高63歲喪妻之后,女兒擔心他無人照料,勸說并安排他住進一家中等的私立養老院,他四個月之后逃離,不愿再踏足養老院一步。
老高描述這段經歷是這么說的:“就象動物園的動物一樣,每天被固定在一個小范圍,別人端來什么你就得吃什么,什么時候干什么都規定死了,沒有選擇,不自由。”老高最不適應的地方,是養老院缺朋友,他想念親人和老哥們兒。“養老院里的老人,要么老年癡呆和病重,要么是各有怪癖性格。大家都不談未來,不談明天,生活沒有樂趣,只有回憶,連麻將都沒法兒坐在一張桌上打。”
后來,老高一個人住在廠里早年分配的老房子里,平日里下棋打牌泡茶館,大多在有補貼的社區老人食堂吃飯,偶爾做做小菜、也點外賣,周末則去女兒家,和“親家公”一起帶孫子,然后吃一頓團聚飯。
在成都所接觸到的大多數老人,對住進養老機構有抵觸情緒,他們認為住在自家房子、兒孫繞膝,才是幸福晚年,甚至有部分人認為,如果進養老院,一定是被子女“扔”進去的。
當時在成都所看到的,民營養老機構已是普遍虧損、入不敷出,但各種養老地產在城市郊區不斷開發,有的項目定位高端,內部置景如同私家園林。
不僅是“以房養老”的嘗試失敗,養老機構接下來數十年的生存狀態,取決于“養兒防老”“居家養老”的觀念,是否在2.6億老人群體有所改觀。和身邊許多中青年人聊過,相當一部分人對晚年進入養老機構并不排斥,并樂觀認為養老產業及其各種服務會越來越好。
這篇文章中所說的“打著‘以房養老’進行詐騙的案件越來越多,導致一些老人無家可歸”,還真沒聽說過。不過,老年人是電信和網絡詐騙的高發群體,可能有一些“騙子”,早就看中了有房的老人,或者惦記著讓老人再買一套。
朱大頭
靠什么,靠子女。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養老保險,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兒女孝道起到的作用。
你說一個人老了能跟得上時代變化嗎?老齡化程度最高的,養老服務工作做的最好的上海,都無法解決老人無法通過智能手機使用幾乎所有關于生活必須場景的應用。看病,求醫,助潔,出行,每一項都能難住一位老人。
但是,樂觀方面,養老產業的高速發展階段將在20年后迎來,所有的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在這10年左右得到優化,后10年充分應用起來。
還是這句話,你能活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活的越好。養老還是得靠自己。
是非題
讀完,想起一部電影,看的時候用完了一包紙巾——“桃姐”。
男主劉德華問桃姐:“你喜歡老人院嗎?”
桃姐用眼淚回答他。
二人是主仆關系,桃姐是傭人,年輕時愛干凈,做一手好飯菜。劉德華無奈送她到老人院,簡陋的環境、粗糙的吃食,各種怪異和不講衛生的老人,讓桃姐崩潰。
里面有一句臺詞——“吸奶嘴有時,入棺材有時”
誰都會老!
老年人也希望有尊嚴的生活。誰能確保做到這一點,誰就能開好養老院。
東木
文中所說“以房養老”背景原因就是現在很多老年人都面對這樣的困境,住在幾百萬的房子里,卻沒錢養老。畢竟,房子看著是值錢,但只要不賣掉或出租,沒辦法帶來真金白銀的養老錢。而養老,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現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想出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簡稱“反按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以房養老”。房屋可以供老人繼續居住,老人去世后房屋由保險公司“繼承”。買房的時候是你把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每月供房,最后把房子買下來。現在正好反過來,你把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每月給你一筆錢,最后相當于你把房子賣出去了。以房養老最大的價值,無疑是讓老年人在退休后收入驟減的情況下,依然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聽起來很完美。
?
試點效果慘淡事實上,實際上并沒有幾家愿意這樣操作。為什么看起來這么美好的政策,推出之后卻涼涼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產品設計極不公平。60歲以前,攢錢買房,到60歲以后,以房養老。百年之后,兩眼一閉,什么都沒留下,人生就真的是一場空了。所以,任何的政策制定也好,產品設計也好,還是要以人為本。或許養老問題是難以用某一個政策而解決,需要組合拳,需要長期堅持的方法,所以我認同加強社區養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這樣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