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制約中國新城鎮化改革
????
????過去的20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廠房)和出口一直驅動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不過,隨著這些引擎顯露疲態,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找發展的新源泉。
????中國政府似乎已將城鎮化視為經濟的下一個救星。本周,國務院發布了一份宏偉藍圖,名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這個規劃旨在增加中國的城鎮人口,即從目前總人口的53%提升至2020年的60%(即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的城鎮人口將在7年之內凈增9,100萬(也就是每年1,300萬)。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有意允許當前在城市居住的約1.2億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落戶,而這將讓他們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服務,例如子女教育、醫療保險和退休福利等。此舉將要求對中國獨有的戶口(或戶籍)制度進行重大調整,但中國能否完成這個任務仍不明朗。
????戶籍制度于上個世紀50年代設立,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后。這項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控制農村人口的流動。在這個制度下,中國人口被分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兩類。城鎮居民可以充分享受政府服務,子女也將繼承城鎮戶口。與之相反,農村居民及其子女則不能在城鎮居住,也不能享受城鎮居民免費享有的服務。
????戶籍制度為中國政府節約了巨大的社會開支,而這些開支原本可以讓廣大農村人口受益。但是這個制度對貧困和弱勢群體存在歧視。
????中國開始經濟改革之后,戶籍制度在控制農村人口流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不斷減弱。1978年以來,遷至城鎮生活的農村人口可能高達5億,這些人的目標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子女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其中半數在轉換戶籍方面都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
????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中國的實際城鎮化率只有36%(名義城鎮化率為54%)。居住在城鎮地區的7億人當中,約2.3億都是農村人口,他們在公民權益和經濟機遇方面都無法享受正常的城鎮居民待遇。如果落不了戶,農民工就必須付費讓子女在不規范的學校接受教育,而且自身也得不到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險保障或退休福利。當然,他們購買住房也很難(只有1%的農民工擁有房產)。
????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村人口及其子女的社會流動性,還抑制了經濟消費,因為流動人口必須用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購買公共服務。
????幸運的是,中國的領導層已經將戶籍制度改革當做頭等大事來抓。根據最近公布的城鎮化規劃,目前在人口少于300萬的城鎮工作和居住的農村流動人口將有機會于2020年之前落戶。而人口在300萬以上的城鎮仍將實行戶籍制度。(中國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有38座,其中包括幾乎所有的省會城市以及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
????要讓1.2億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落戶,最現實的問題莫過于資金。中國研究人士估計,農村人口的落戶成本約為每人10萬元人民幣(約合1.64萬美元)。然而,這個成本可以分很多年來分攤。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陳金永教授曾算過一筆賬,按中國新的城鎮化規劃每年安置2000萬農村流動人口的目標計算,每年用于新增社會服務的支出將達到500億人民幣(約合82億美元,分別占中國GDP和公共支出的0.1%和0.4%)。
????雖然負擔這筆額外花銷對中國來說顯然不是什么難事,但問題在于要由哪個政府部門來買單。《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只提供了一個模糊的原則——應從三個渠道來籌措改革所需的資金:中央財政撥款、地方稅收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觀察人士最為擔心的問題是,地方政府缺乏實施這項改革的動力。農村流動人口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社會經濟上也是弱勢群體。
????因此,正如中國政府對改革做出的其他承諾一樣,新城鎮化值得贊揚,但能否成功仍是個未知數。(財富中文網)
????裴敏欣是克萊蒙德-麥肯納學院普利茨克家族基金會的政治管理教授,也是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一名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譯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