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他們聽得懂嗎?
《財富》中文版-- 聰明的演講者總會讓聽眾備受喜歡。我認識一位知名企業家,兩年之前他參加了一次短訓,結業時大家都在談體會,多數的套路是“感謝……收獲……”,而他的發言,折服一片:“就像一部手機從不關機,用了好久,積累了好多無效程序持續運作。久而久之,性能再好也是越轉越傻。這時候就要關機重啟。這次短訓,就是這么一個讓我們停下腳步,蓄滿能量再重新出發的深度活動。”直到今天,大家幾乎還能夠一字不拉地“回放”他的每一句話。
俞敏洪有一次關于草和樹的演講視頻點擊率很高:“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每年還在成長,但你畢竟是一棵草,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成長,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當你長成為參天大樹以后,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位同學做人和成長的標準。”他把大道理化成為小比方,使本來容易呆板的表述變得活潑、有靈氣,聽起來很舒服。
演說講假話、大話、空話,沒有人愿意聽;如果說的都是真話,太抽象、太專業,恐怕也沒有人愿意聽。我有一位客戶吳總,希望學習有效地對員工做演講。起初我以為他在開玩笑,因為他是媒體人出身,后來創建了互聯網公司。但我在看了他的演講錄像之后,我對他說,你真的需要學習,因為連我都很難聽明白。他對著員工發表宏篇大論,聽眾基本上聽不懂、跟不上,期間沒有笑聲和掌聲不說,員工把頭埋得越來越深。
任正非的高明之處就是聰明巧妙地回避了這一點,他很注意通過各種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復雜的道理。“跨國公司是大象,華為是老鼠,華為打不過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任正非說這段話時是在1997年。當時我先生是美國某著名咨詢公司派往華為的顧問之一,他多次跟我說起,任正非說話讓人既振奮又難忘:“我們和競爭對手比,就像大象和老鼠相比。我們是老鼠,人家是大象。如果我們還要保守、還要僵化、還要故步自封,就像老鼠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大象肯定一腳就把我們踩死了。但是老鼠很靈活,不斷調整方位,一會兒爬到大象的背上,或者鉆到大象的鼻孔里,大象老踩不到,它就會受不了。我們必須要有靈活的運作機制和組織結構體系。”
巧合的是吳總在錄像里談的也是類似的主題,我把任正非的精彩表述介紹給他。吳總自責:“不知為什么,自己一上臺就陷入一本正經、空談道理、拖沓無趣的境地。”我安慰他,這是領導者演講的“通病”。吳總說,不過任正非就是不一樣,他跟員工說話太會用比喻了,什么“做得精致完美,就會變成小腳女人,怎么沖鋒打仗?”什么“以前我認為跳芭蕾的女孩是苗條的,其實是粗腿,很有力量的,腳很大的,是以大為美。華為為什么能超越西方公司,就是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致。”我的嘴里怎能就冒出這些泡泡來呢?和任總比,自己的演講就像一頭龐大呆滯的大象,以后要做只“靈活的老鼠”。吳總這種說話方式,似乎已經受到了高手的潛移默化,顯得輕松很多。后來,在他的演講里也開始出現了“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定”等佳句。
一般產品介紹會比較枯燥,史蒂夫·喬布斯在演示中經常運用此法:“電腦是我們所能夠想到的最出色的工具,蘋果電腦就相當于21世紀人類的自行車。”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沃爾特·莫斯伯格的采訪時,喬布斯把iTunes 稱為“這簡直就像給一個在煉獄中飽受煎熬的人遞上一杯冰水。”
演講中,各行各業都在用比喻。吳敬璉在一所大學演講時,有一位女生問了一個非經濟學問題:“感情上,為什么受傷的總是女人?”吳敬璉笑道:“所謂受傷,應該就是投入太多,收益太少。也就是產生了虧報。一家企業虧損,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缺乏競爭力。如果絕對優勢不足的話,就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
政治家用比喻更是行家里手。現代政治演說起源于古希臘。在雅典,偉大的演說家們通過發表公共演講、運用修辭手段來獲得追隨者的支持,從而獲得政治權利。2004年在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奧巴馬發表了《無畏的希望》的演講。從那時起,奧巴馬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躍成為了政壇新星。“美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對于許多未曾來過的人而言是自由和機會的象征。”在演講中,奧巴馬巧妙地把美國比喻成為代表自由和機會的燈塔。后來奧巴馬的每次演講稿都經過專門的寫作班子反復潤色,在語言中大量恰當地運用比喻,讓他的演說更富感染力和說服力,目的是要深深地打動選民。
亞里士多德把“比喻”看作是天才的一個標志。他認為,那些能夠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發現相似之處、并且把它們聯系起來的人,具有特殊的才能。他們能夠透過萬事萬物、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找出事物內在的聯系。而俗人卻很少能夠做到。貝爾了解到人的內耳就是一塊極薄的能夠震動的鋼板,因此他發明了電話。
有人把“比喻”看作是偉大演講的九要素之一。演講如果不用比喻,就像蓋樓房,四壁不留窗戶,既不透亮也不通氣。(財富中文網)
作者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