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
《財富》(中文版)-- 《國風·周南·漢廣》,歷來被當作為一首詩人追求漢水游女,終于失望的戀歌。從釋義上來說,諸位注家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有“不可方思”一句的“方”,歷來皆解為“桴”、“筏”。然而詩的上面兩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說的是漢水太廣,很難潛行過去。可是下面又說“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說江水太長,不能乘筏過去,似乎說不通。所以余冠英先生解“方”為“周匝”,就是環繞,意思是說“江水太長,不能繞匝而渡”。
還需要說明的是,“錯薪”、“刈楚”和“秣馬”諸意象,在《詩經》里都是喻示婚配之事的習慣語。關于“薪”、“楚”,《唐風·綢繆》篇,歌詠新婚有“綢繆束薪”、“束楚”語;《小雅·車擼》有“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羸兮”;《白華》有“樵彼桑薪,蒞烘于辮”;《齊風·南山》有“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風·伐柯》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至于“秣馬”,《小雅·鴛鴦》有“乘馬在廄,摧之秣之”、“乘馬在廄,秣之摧之”;《豳風·東山》有“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漢廣》是一首失戀者之歌:“之子于歸”是由希冀而生出的想象,用今天的歇后語來說就是“做夢娶媳婦”。賀貽孫曰:“楚,薪中之翹翹者,鄭箋云‘翹翹者刈之,以喻眾女高潔,吾欲取其尤高潔者也’,此解得之。蓋漢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歸’接之,此時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歸,憑空結想,妙甚妙甚。至于愿秣其馬,則其悅慕至矣,卻不更添一語,但再以漢廣、江永反復詠嘆,以見其求之之誠且難而已。蓋‘漢廣’四句乃深情流連之語,非絕望之語也。”
《漢廣》是《詩經》里較為人喜愛的一首詩,王應麟和聞一多都非常推崇《漢廣》,認為它是楚辭的先聲。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企慕情境”,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
揚之水《詩經別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以此詩與《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相比較:《古詩十九首》之句由《漢廣》脫胎,但是《漢廣》卻沒有如此之感傷。《詩》有悲憤,有怨怒,有哀愁,卻沒有感傷。這一微妙的區別,或許正是由時代不同而有的精神氣象之異。“《詩》寫男女,最好是這些依依的心懷,它不是一個故事一個結局的光明,而是生命中始終懷藏著的永遠的光明。它由男女之思生發出來,卻又超越男女之思… …而籠罩了整個兒的人生。”
揚之水說《漢廣》由男女之思生發出來,卻又超越男女之思,確是見道之言。朱熹的《詩經集傳》解釋此詩時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由此,我們也可以說《漢廣》并非是有關失戀的詩,它更廣泛地反映了對人生的美好事物求之難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秦風·蒹葭》以“在水一方”寄寓慕悅之情和向往之境,《漢廣》亦是如此。
不妨再看一下阮籍《詠懷詩》其十九:“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纖羅衣,左右佩雙璜。修容耀姿美,順風振微芳。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寄顏云霄間,揮袖凌虛翔。飄飖恍惚中,流眄顧我傍。悅懌未交接,晤言用感傷。”
還有王國維的《蝶戀花》:“憶掛孤帆東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見。幾度天風吹棹轉,望中樓閣陰晴變。金闕荒涼瑤草短,到得蓬萊,又值蓬萊淺。只恐飛塵滄海滿,人間精衛知何限。”
佳人、神山似乎近在咫尺卻都不可求得,導致一種失望與希望的情緒混雜:失望中懷抱著希望,希望中孕育著失望。然而,如果我們僅僅從詩中領悟到,在復雜的人間世,人的理想寄托難以實現,這倒也算不得什么高明的見地。有關《漢廣》一詩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戰國楚竹書·孔子論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的發現。《孔子詩論》第10、第11、第13簡記載孔子論《漢廣》內容,計有“漢廣之智”(10),“漢廣之智,不求不可得也”(11),“… …[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13)數語。這些論述意思很明白,孔子用一個“智”字來評價《漢廣》。
何以見“智”?《漢廣》寫的是詩人對漢江邊上一位“游女”的思念,一開始他就說追求這位女子有很大的難度,但他又實在無法遏止內心強烈的相思之情,導致他幻想著駕上馬車去迎親。可貴的是詩人沒有讓激情淹沒理性,詩的最后仍然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作結。從詩中我們大略猜想,詩人與“游女”之間可能有相當的地位懸殊,重復詠嘆的“不可”正表達了這種單相思是不會有結果的。按照《孔子詩論》,這一“不可”應讀為“不要”,而非“不能”;原來詩篇是教導人們不要去追求漢水一帶的“游女”,漢廣江永,不可泳亦不可方,無端地追求很可能陷入滅頂之災。
孔子讀《漢廣》,給我們留下了兩句經典警示: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理想固應人人得而有之,然好高騖遠,不惟無益,徒增害處。(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