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眼講
《財富》(中文版)-- 常常有人問我,演講的時候眼睛應該看哪里?是看著聽眾的頭頂好,還是看著聽眾的眼睛好?是看著坐在前排的人,還是看著坐在后面的人?演講者孤獨一人站在空曠、無處躲避的講臺上,就好像在叢林里被一群動物包圍著、“虎視眈眈”審視著,很容易產(chǎn)生被襲擊或者被生吃的恐懼。假如這時,你的眼睛開始轉(zhuǎn)向禮堂的屋頂,那么你的末日就來了。
我曾經(jīng)看到過一位演講者,從開講的第一句到結(jié)束,眼睛自始至終瞧著天花板,聽眾只能看著他的下巴。盡管臺詞很熟,內(nèi)容也很豐富,可惜他沒有能夠得到預期的反應和掌聲。自從有了PPT之后,很多演講者更是找到了躲避目光的好去處,這樣聽眾只有看他后腦勺的福分了。現(xiàn)在有了蘋果公司的Keynote演示軟件,演講者更可以輕松地朗讀準備好的注釋,而觀眾只能看到投影儀上的幻燈片。即便你逐字逐句地讀著解說詞,下面也沒有人會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不過你的眼神不在聽眾身上,他們還是能夠感受到的,會覺得你“目中無人”。電視臺的氣象預報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故意把綠屏和臺詞提示器無縫組合起來,使其在播報時一直面對著攝像機,確保聽眾接觸到自己的視線。
最近接連為幾位企業(yè)家做了上市路演的輔導,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練習演講時常常羞于放射展示自信力和領導力的眼神。實際上公司在路演之前,投資人對你的公司的情況和數(shù)據(jù)報表已經(jīng)了如指掌,但是還不敢輕易拍板掏荷包,他們還要親自看一下真人秀,接觸一下演講者,試圖通過觀看臉部表情和眼睛,來判斷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希望從你的眼神以及眼部周圍肌肉的微小變動里獲取誠實、守信、真誠和自信等信息。
我常常會跟我的教練對象和聽眾分享一個經(jīng)驗。當輪到你演講時,走上講臺(如果沒有講臺就走到聽眾前面),千萬不要急于張口,先“老資格”地掃視一下距離自己三分之二遠的聽眾,目光從左到右,再回到中間,在定神、定睛的同時,用你的微笑和眼神告訴他們“我對你們很感興趣。我已經(jīng)做好了和你分享的準備。”這時,他們會安靜下來。當演講廳靜下來時,聽眾反而會投入更多的關(guān)注力。假如你能夠營造和把控這種寂靜,就為自己能量的傳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文明史當中,演講者曾經(jīng)都是那些首領、國王或法老,然而,很少有演講者用到他所擁有的這種力量。許多演講者的雙腳還沒有站穩(wěn)就開始講話了,因此也浪費了觀眾賦予他的力量。
眼睛的力量可以遠遠追溯到生命最初的階段。醫(yī)學博士馬歇爾·克勞斯(Marshall Klaus)是美國的一位著名新生兒專家,他專注于研究母親和新生兒的行為。他發(fā)現(xiàn)孩子在嬰兒階段,母親與孩子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做頭挨著頭、臉對著臉的目光交流時,嬰兒就不會像平時那樣扭動身體或四下張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母親身上,備受關(guān)注的嬰兒在這個時候就進入了一種狀態(tài)—“安靜警覺期”(quiet alert)。
如何把聽眾帶入“安靜警覺期”?你不妨這樣來控制自己的視線:在腦海里把聽眾分為四個區(qū)域,隨機面向每一組講3~5秒鐘,可以用“Z”形開始。先向A組(左邊后排)的聽眾談幾秒鐘,然后跟B組(右邊后排)的聽眾說上幾秒,再挪到中間的聽眾,然后再是C組(前排左邊),再移到D組(前排右邊),等等。接著變化一下次序,從B組開始……千萬不要像搖頭電扇那樣勻速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如果有數(shù)百位聽眾來聽你的演講,只要你能夠正確地使用你的雙眼,大多數(shù)聽眾仍然會覺得你在直接和他們講話。比如你在A區(qū)域的一大群人里挑一個人,把目光停留在那個人的身上,你一次只看一個人,并且直接對他說話,直到一個意群或一種思想表達完畢之前,你的目光一直要對他“忠貞不二”,這樣他周邊的十個人都會認為你在看著他們。此法在演講當中用得比較多。在演講結(jié)束的時候,應當力求與每一位聽眾至少有一次眼神交流。
要增加眼神交流的變化,還可以短暫地閉上眼睛。比如在回憶的時候,吉爾·泰勒(Jill Taylor)在TED演講中的幾個地方就很有效地使用了這個技巧,此招很靈光。我聽過這樣一個演講:演講者上臺之后,突然把手從背后移到了胸前,手里攥著一支玫瑰。他閉上眼睛,對著花足足聞了幾秒鐘。現(xiàn)場聽眾被他這種陶醉的舉動搞蒙了,都屏住了呼吸,想看個究竟。這時,他睜開眼睛開講了,大致內(nèi)容是:有時候事業(yè)順風順水,好事連連,如同這朵美麗綻放的玫瑰,香氣四射;但是突然有一天倒霉的事情發(fā)生了,你丟掉了工作飯碗,失去了多年的愛情,壞運氣接二連三,就像這些凋零的花瓣(他用手把它們片片撕下,眼神跟隨著可憐的花瓣)……演講者以此展開了關(guān)于人生的討論。
演講,不僅用嘴,還要用眼。如果你不用眼睛看著聽眾,聽眾就會看他們的手機!(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