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為什么存在價格歧視
????一旦獲悉大學教育的價格,美國大學申請人往往會感受到一股強勁的“標價沖擊波”。但有一件事情他們不必擔憂,那就是不用擔心他們選擇的專業會對大學教育的價格造成什么影響。無論申請人選擇什么專業,美國大學通常會收取相同的學費。但中國就不一樣了。比如,在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大多數專業的學費是每年5,000元,但外語專業的學費更高一些(6,000元),藝術專業的學費則高達10,000元。在同樣坐落于北京的中央財經大學(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這種學費差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部分專業的學費是每年5,000元,但主修國際貿易或金融風險管理的學生每年需要準備30,000元學費。
????中國各所大學正在實行經濟學家所稱的“價格歧視”政策——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這種情況下的價格歧視被稱為“版本化”(versioning),即菜單上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標價。設置這些版本是為了吸引不同的消費者,他們隨后會選擇自己最青睞的版本。在中國大學這個背景下,所謂的專業就是版本。有些課程是所有專業的公共課,但每個專業都要求開設專項課程,從而使其成為一個單獨的版本。
????要想讓價格歧視政策產生效果,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歧視者必須具備市場支配力。它提供的產品必須足夠獨特,這樣它才能夠收取高于成本的價格。如果它面臨許多擁有類似產品的競爭對手,它就會被迫向所有客戶收取成本價。大學滿足這個條件——它們的產品足夠獨特,所以它們能夠改變價格。其二,不同的消費群體對不同版本的估值有所不同。大學也滿足這個條件。比如,喜歡社會學的申請人對大學學位的估值或許跟喜歡數學的申請人大不一樣。這些差異可能源自專業所學技能的獨特性或者畢業后的就業前景。美國大學也滿足前兩個條件,因此我們無法用它們來解釋中美兩國大學不同的定價行為。
????第三個條件最有意思:必須有可能把不同的需求群體分離開來。尤其是,消費者一定不能從事“套利”活動。對于大學來說,這意味著申請人不能假裝對某一個低價專業感興趣,隨后又轉入一個高價專業。于中國大學的申請人而言,這種做法行不通。參加全國高考的兩年前,高中生就必須在文科和理科之間做出選擇,隨后學習相應的專項課程。參加完高考,申請大學時,申請人必須申報專業。一旦進入大學,學生就必須上他們選擇好的專業。這就使得中國大學能夠滿足“無套利”條件。
????美國大學則沒有辦法推行這種價格歧視政策,因為它們無法滿足“無套利”條件。假設一所美國大學嘗試著給某個工程專業設定一個低價。我猜想,這所大學肯定會收到許多情真意切的申請書,各路申請人紛紛表達他們終生投身于構建電路事業的迫切心愿。但等到被錄取后,許多學生就會突然轉投其他專業。這種情況將徹底瓦解價格歧視政策,迫使大學回歸向所有專業收取相同學費的老政策。
????盡管根據我的調查,北京五所大學的專業價格有所不同,但收費最高的專業往往是藝術、工程和財經類。為什么這些專業的學費更高?我不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據我推測,這可能跟成本或需求有關。工程和財經專業的高收費很可能是需求方導致的。畢業后,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可能會獲得高于平均水平的薪酬,意味著這些專業的申請人對大學教育的估值或許高于其他專業的申請人。但我不太明白藝術專業的價格為什么這么高,或許是供給方的原因——擁有藝術教育資質的教師在中國供不應求,從而抬高了教育成本——但我不能確定。
????那么,對于申請人整體而言,這種價格歧視到底是好還是壞?僅憑借我們目前觀察到的有限數據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消除價格歧視很可能導致最終價格介于一所大學向不同專業收取的最高和最低學費之間。這個結果將對高學費專業的申請人更有利。與此同時,低學費專業的申請人將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甚至有可能無力承受,最終被排擠出市場。簡言之,這個結果對低學費專業的申請人不利。人們經常建議高中生要理智地選擇大學專業。中國大學的申請人尤其需要慎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