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附麗
????《序卦》:“(坎)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離與坎是相錯的兩卦,離卦繼坎卦而來,因為要走出坎險的陰暗,需要有光明的指引。
????《說卦》:“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離是光明、南方之卦,所以古代君王“南面”而治天下,意即指坐在北方面對南方以治理天下萬民,取其“面向光明”(向明)的意思。
????離的意思是“附麗”。離在自然現象中代表的是火,火本身無法獨立存在,必需依附于物體上,因有“附麗”之義。火不能自成自生,必附麗于他物而明。在三畫卦(八卦)中,離是一陰包于二陽之內,其卦象意為陰“附麗”于陽。
????火燃燒時必附于燃燒物,燃燒之后灰飛煙滅,又是別離。既相附又相離的特性一如荀爽之所論:“離者,火也,托于木,是其附麗也。煙焰飛升,炭灰降滯,是其別離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第108頁)古人往往一字兩用,既用它的正義又用它的反義,離取象為火,正是如此。
????先天八卦中,以天地定位(《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而后天八卦中,則以離坎定位,離坎可以說就是后天的“乾坤”。所以來知德說:“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體也。無水火則乾坤為死物。”(《周易集注》)
????離卦的卦辭說:“離,利貞,亨,畜牝牛,吉。”《易經》中常見“亨,利貞”,而此處是“利貞,亨”。也就是先正之后才能亨通,主事者宜外表陽剛,用內心謙虛和行事柔順的態度來推動,那么一切就可得順利吉祥。王弼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后乃亨,故曰‘利貞,亨’也。柔處于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者也,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故‘畜牝牛,吉’也。”
????離卦為同卦相疊,離上離下。六二和六五分別為上下離卦的中爻,一陰包于二陽之內,坤(純陰)為牛,所以是畜牝牛之象。兩陰爻皆居中,因此卦辭又說“利貞”,貞者,正也,靜也。這與坤卦卦辭“利牝馬之貞”極為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易》的時候,畜牧業是很普遍的。《周易折中》引俞琰說:“坤順干之健,故其占亦為元亨。北地馬群,每十牝隨一牡而行,不入它群,是為牝馬之貞。坤道以陰從陽,其貞如牝馬從牡則利,故曰利牝馬之貞。”由此,離可視為坤體附麗于干之上。“畜牝牛”和“利牝馬之貞”一樣只是個比喻,牛被視為是溫馴的家畜,而母牛又是溫馴中之溫馴。所以用“畜牝牛”比喻要培養柔順的特質,也就是順德。“畜”即養,牝牛或牝馬般溫順的品格,絕非短時間所可成就,需要長期磨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離卦講萬物皆有所附著,猶如太陽、月亮附著于天上,百谷草木附著于大地,而本卦上下體兩離相重,光明普照,又附著于正道,正可推行教化而欣榮天下。”“麗乎正”,是說凡所麗的對象是什么可以不問,但必須為正,人應是正人,事應是正事,物應是正物,道應是正道。“柔麗乎中正”,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所麗的對象是中正的,所以亨;二是麗者自身為柔,像牝牛一樣溫順,所以吉。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兩作,謂相續而起。“繼”謂不絕也,所以繼明即永續不絕之明德。《象》說的是:離為火、為日、為明,其上下二體相連,象征光明相續而起,光耀不息,普照四方。大德之人,如明君、如圣人,應效法離卦光明相續、普照四方之象,以永續不絕之明德,感化天下,撫育萬民。這里也強調了薪火相傳的重要性。
????離卦爻辭:“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出涕沱若,淚流滿臉之狀。戚嗟若,憂傷嘆息之貌。《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六五之得吉,在它居于王公在上之位,又能明察事理,知憂知懼。程頤曰:“六五居尊而守中,有文明之德,可謂善矣。然以柔居上,在下無助,獨附麗于剛強之間,危懼之勢也。唯其明也,故能畏懼之深至于出涕,憂慮之深至于戚嗟,所以能保其吉也。”
????“中庸柔順”對于離卦來說是需要具有的美德。老子云:“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一個空間必須中虛,才能使東西不斷補充進去,而火燃燒須空氣助燃,因此虛其中才能有大用。現于人事,則必須柔順養明于內,決不剛愎自用,也就是荀子所說“虛、壹、靜”中之“虛”。
????離卦講的是依附之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存在著此一物與彼一物、此一事與彼一事的附麗關系。就人而言,更是如此,不論是誰,生活在人世間,總要有所附麗。“人事上要有所依靠,事業上要有所專攻,思想上要有所信仰,理想上要有所追求,這些都是人之所麗。”(金景芳、呂紹剛《周易全解》)而且,人也須附麗于其所處之時代。
????但如“離”的雙面含義所顯示,萬物有所附著,亦有所分別。萬物皆有附著,而又各得其所宜,離卦所講的附麗關系實在豐富、深刻。(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