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而能和
????夬卦是繼益卦而來,《周易·序卦》云:“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蒣。蒣者,決也。”韓康伯釋曰:“益而不已則盈,故必決矣。”這是說,一直增益,到最后一定會過滿,過滿則溢出(決)。《淮南子·天文訓》注:“決,溢也。”《說文》:“決,行流也”,段注改作“下流”。水流下行,對于任何阻礙有必去之勢。
????蒣卦為澤天卦,澤在天上,象征了澤中水氣上升于天而導致作云下雨,勢必及下。卦象上,五個陽爻在下,一個陰爻在上,五陽盛長,一陰將消,所以蒣卦講的是陽如何決去陰,君子如何決去小人。
????以上是比較傳統的解釋,叫做“五陽決一陰”。上六可代表小人或者軟弱而又無德望之人居于高位,現則由陽剛決斷除去陰柔,這便是“剛決柔”,以正除邪。君子得時,小人失勢。剝卦與此卦為反對,為一陽在上,五陰在下,《彖傳》云“柔變剛”,一決一變,反映《彖傳》扶陽抑陰之義。
????不過閔建蜀在《易經的領導智慧》中說,同樣一卦象也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坐在高位的領導者采行“無為而治”的方式,下屬皆為陽剛之士,擔當起開拓發展的任務,這一情況便成了“以柔濟剛”的局面。如果采取傳統的解釋,“剛”與“柔”乃為對立的關系,而非互補的關系。但如果從互補的關系來看,也可說在陽剛性極強的結構下,居于上位的領導者若屬陰柔型,實具中和的平衡作用。全卦的剛爻多過柔爻,也說明了“柔”的可貴。在這一新的解釋之下,蒣卦的卦象并非“五陽決一陰”,亦有可能是“五陽承一陰”。
????這里姑且取傳統解釋,即蒣卦乃陽決陰、君子決小人之卦。小人被消盡的形勢已定,然而卦辭爻辭卻不因此而稍為懈怠,相反倒是時時以警惕危懼為誡。或許這是因為小人在上的緣故,如宋王得臣《塵史·經義》云:“唐李翱作《易詮》,論八卦之性,古今說《易》者未嘗及。自古小人在上最為難去,蓋得位得權而勢不能搖奪。以四兇尚歷堯至舜而后能去。嘗玩《易》之蒣,蒣一陰在上,五陽并進,以剛決柔,宜若易然,然爻辭俱險而不肆。蓋一小人在上。故繇曰‘剛長乃終’是也。”所謂“剛長乃終”,即是說不留一個柔,蒣的功德才算完成。
????朱熹論蒣卦:“或說蒣卦云:‘圣人于陰消陽長之時,猶欲人戒謹恐懼,其警戒之意深矣。’曰:‘不用如此說。自是無時不戒謹恐懼,非是到這時方戒懼。’”(《朱子語類》卷七十二)
????彖曰:“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蒣卦為下乾上兌,乾為剛健果決,兌為和悅溫柔,《彖傳》認為處蒣之時,陽剛君子應同時具備剛健果決與和悅溫柔之德。決而能和,是蒣卦的最佳狀態。君子既要決小人,又要方法得當。
????小人得志于朝,唯心存危厲,君子之道方可光大。宋程頤說:“孚,信之在中,誠意也;號者,命眾之辭。君子之道雖長盛,而不敢忘戒備;故至誠以命眾,使知尚有危道。”(《周易程氏傳》卷三)
????“告自邑,不利即戎”,“告自邑”,謂行令於邑也。用剛即戎,尚力取勝也。多個注家都認為,這是說君子決去小人,應采緩和的手段,以德服人,不宜從戎尚武;若是以武力取勝,便是決而不和,其道便窮了。
????廖名春卻以楚簡和帛書材料認定,彖傳的“所尚乃窮”并非說“尚戎乃窮”,而是說蒣卦“一陰在上,小人已窮”,“尚”當讀為“上”,“所尚”即所居最上的陰爻,也就是上六。“乃窮”的主語是上六,而非“即戎”。
????今本的“即”,當依帛書《易經》本讀為“節”,訓為止。今本的“即戎”即“節戎”,也就是偃旗息鼓,停止作戰。是說上六已到了窮途末路之時,所以不利于息戰止兵。陽剛“利有攸往”,“剛長乃終”,“宜將剩勇追窮寇”,陽剛要長至最終,由蒣至于乾而后已(廖名春:《周易·蒣卦九二爻辭新釋》,載《中華國學研究》創刊號)。
????剛德愈長,柔邪愈消,故“利有攸往”,道乃成也。這倒符合朱熹對“剛長乃終”的論述:“今人以為陽不能無陰,中國不能無夷狄,君子不能無小人,故小人不可盡去。今觀‘剛長乃終’之言,則圣人豈不欲小人之盡去邪?但所以決之者自有道耳。”(《朱子語類》卷七十二)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不能勝任而前往,咎害是必然的。“不勝而往”指出人們常常貿然躁進的心態。蒣卦告誡我們在決斷事情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無論在什么情猵下,都要保持危機感,即使有必勝的把握,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何況“不勝而往”,當然是咎由自取也。處蒣之時,好勝之心不可有,知其不可勝而妄想取勝之心更不可有。
????九二爻辭進一步說“惕號莫夜有戎勿恤”。一般斷作:“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解釋為刻保持警惕,號令同志,處無事若有事,莫夜,即暮夜,雖有小人乘夜晚來襲,因先行戒備,亦不足慮。廖名春認為,此處傳統的斷句和解釋都存在問題。此處爻辭“惕號,莫夜”當依楚簡本作“啼號,無譽”,也就是說啼哭悲號,不值得贊譽,表示的是對“啼號”的否定。卦辭稱“不利即(節)戎,利有攸往”,是以“戎”為利,以“往”為利。此言“有戎,勿恤”,意思是一致的。“恤”可訓為止息、終止。
????這一新解釋雖能自圓其說,但又不能呼應“決而和”。決而能和的意思似乎是,君子決小人要自制其陽壯之性。而《彖傳》隨即又說“剛長乃終”,或許蒣卦本身就反映了某種矛盾心態。姑且存之。(財富中文網)